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外模因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外互联网广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一、国内模因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二、国内互联网广告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结构 | 第17-18页 |
1.5 研究问题与假设 | 第18-21页 |
1.5.1 形成强势语言模因的因素 | 第18-19页 |
1.5.2 创设强势语言模因的策略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模因及其相关理论 | 第21-30页 |
2.1 模因的起源及定义 | 第21-22页 |
2.2 语言模因的识别 | 第22-24页 |
2.3 语言模因的传播类型 | 第24-27页 |
2.3.1 基因型语言模因 | 第25-26页 |
一、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 | 第25页 |
二、相同的信息以异形传递 | 第25-26页 |
2.3.2 表现型语言模因 | 第26-27页 |
一、同音异义横向嫁接 | 第26页 |
二、同形联想嫁接 | 第26页 |
三、同构异义横向嫁接 | 第26-27页 |
2.4 强势模因与弱势模因 | 第27-29页 |
2.4.1 强势语言模因 | 第27-28页 |
2.4.2 弱势语言模因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互联网广告的模因认识 | 第30-47页 |
3.1 互联网广告的营销价值 | 第30-31页 |
3.1.1 促进品牌建设 | 第30页 |
3.1.2 提高市场占有率 | 第30页 |
3.1.3 推广在线调研 | 第30-31页 |
3.1.4 加强客户维系 | 第31页 |
3.1.5 有效信息发布 | 第31页 |
3.2 互联网广告的语言模因定义 | 第31-33页 |
3.3 互联网广告语言模因的特点 | 第33-37页 |
3.3.1 语义幽默有目的性 | 第33-34页 |
3.3.2 词法搭配多样有感染性 | 第34-35页 |
3.3.3 萌化传播语气有干预性 | 第35-36页 |
3.3.4 模因化传播特征明显 | 第36-37页 |
3.4 互联网广告语言的模因主体性 | 第37-40页 |
3.4.1 互联网传播主体的身份构建 | 第38-40页 |
3.5 互联网广告语言模因的传播周期与选择标准 | 第40-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互联网广告模因强势与弱势辨识 | 第47-60页 |
4.1 广告语言中的强势模因的产生背景 | 第47-53页 |
4.1.1 由热点新闻析出的强势语言模因 | 第51页 |
4.1.2 由焦点人物析出的强势模因 | 第51-52页 |
4.1.3 由社会现象析出的强势模因 | 第52页 |
4.1.4 由经典影视剧、动漫台词析出的强势模因 | 第52-53页 |
4.1.5 网络游戏、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析出的强势模因 | 第53页 |
4.1.6 由广告语析出的强势模因 | 第53页 |
4.1.7 由幕后专业团队策划的强势模因 | 第53页 |
4.2 强势互联网广告模因的特点 | 第53-56页 |
4.2.1 顺应性特征 | 第54-55页 |
4.2.2 经济性特征 | 第55-56页 |
4.3 强势互联网广告模因的运用 | 第56-60页 |
4.3.1 强势模因的认知顺应 | 第56-58页 |
4.3.2 强势模因的情感共鸣 | 第58页 |
4.3.3 强势模因的文化顺应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创设强势互联网广告模因策略 | 第60-64页 |
5.1 语言简约策略 | 第60-61页 |
5.2 设计美感策略 | 第61页 |
5.3 传播重复策略 | 第61-62页 |
5.4 认知失谐策略 | 第62-63页 |
5.5 情感顺应策略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