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西乡茶园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 第10页 |
1.1.2 我国兴起的茶文化旅游热 | 第10页 |
1.1.3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园林地域性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园林地域性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解读 | 第15-24页 |
2.1 茶园 | 第15页 |
2.1.1 茶园诠释 | 第15页 |
2.1.2 茶园分类 | 第15页 |
2.2 地域文化 | 第15-17页 |
2.2.1 地域文化诠释 | 第15页 |
2.2.2 地域文化特性 | 第15-16页 |
2.2.3 地域文化形成因素 | 第16-17页 |
2.3 地域性景观 | 第17-23页 |
2.3.1 地域性景观诠释 | 第17页 |
2.3.2 地域性景观特征 | 第17页 |
2.3.3 地域性景观属性 | 第17-18页 |
2.3.4 地域性景观分类 | 第18-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初探 | 第24-41页 |
3.1 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策略 | 第24-28页 |
3.1.1 遵从自然环境 | 第24-26页 |
3.1.2 传承地域文化 | 第26-27页 |
3.1.3 应用适宜技术 | 第27-28页 |
3.1.4 理性选择材料 | 第28页 |
3.2 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 第28-30页 |
3.2.1 整体性原则 | 第29页 |
3.2.2 生态位原则 | 第29页 |
3.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9-30页 |
3.2.4 地域性原则 | 第30页 |
3.3 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特点 | 第30-31页 |
3.3.1 开放性的设计 | 第30页 |
3.3.2 独特性的设计 | 第30页 |
3.3.3 主动性的设计 | 第30-31页 |
3.3.4 动态性的设计 | 第31页 |
3.4 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手法 | 第31-32页 |
3.4.1 再现与抽象表达 | 第31页 |
3.4.2 对比与融合技巧 | 第31-32页 |
3.4.3 隐喻与象征手段 | 第32页 |
3.5 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形式 | 第32-36页 |
3.5.1 空间 | 第32页 |
3.5.2 材质 | 第32页 |
3.5.3 色彩 | 第32-33页 |
3.5.4 灯光 | 第33页 |
3.5.5 符号 | 第33-36页 |
3.6 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载体 | 第36-40页 |
3.6.1 基于景观规划层面的表达 | 第36-37页 |
3.6.2 基于景观要素层面的表达 | 第37-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汉中西乡文化及茶园景观初探 | 第41-47页 |
4.1 西乡县自然及人文环境特征研究 | 第41-43页 |
4.1.1 西乡县自然生态环境 | 第41页 |
4.1.2 西乡县社会及人文环境 | 第41-42页 |
4.1.3 西乡县文化典型艺术形式 | 第42-43页 |
4.2 西乡县观光茶园发展现状 | 第43-45页 |
4.2.1 西乡县观光茶园的发展概况 | 第43-45页 |
4.2.2 西乡县观光茶园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西乡茶园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案例 | 第47-67页 |
5.1 东裕茗园景观设计案例 | 第47-52页 |
5.1.1 项目基址分析 | 第47页 |
5.1.2 规划设计理念与目标 | 第47-48页 |
5.1.3 规划设计思想与原则 | 第48-49页 |
5.1.4 功能分区 | 第49-52页 |
5.2 罗镇茗园景观设计案例 | 第52-61页 |
5.2.1 项目基址分析 | 第52-53页 |
5.2.2 规划设计理念与目标 | 第53页 |
5.2.3 规划设计思想与原则 | 第53-55页 |
5.2.4 功能分区 | 第55-61页 |
5.3 西乡茶园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表现分析与实践 | 第61-66页 |
5.3.1 西乡茶园地域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 | 第61-63页 |
5.3.2 西乡茶园地域文化元素的表现载体 | 第63-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9页 |
6.1 总结 | 第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