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试验研究 | 第11-29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2. 病例选择 | 第11-14页 |
2.1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2.2 纳入标准 | 第12-13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2.4 脱落病例标准 | 第13页 |
2.5 剔除病例标准 | 第13-1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3.1 分组方法 | 第14页 |
3.2 治疗方案 | 第14-15页 |
3.3 观察项目与指标 | 第15-16页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17页 |
3.5 不良反应的观察 | 第17页 |
3.6 统计学方法 | 第17页 |
4. 试验研究结果 | 第17-29页 |
4.1 可行性分析 | 第17-22页 |
4.2 疗效分析 | 第22-28页 |
4.3 安全性分析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51页 |
1. 中医学对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认识 | 第29-37页 |
1.1 眩晕的病名沿革 | 第29-31页 |
1.2 眩晕的病因病机 | 第31-33页 |
1.3 眩晕的中医治疗 | 第33-37页 |
2. 西医学对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认识 | 第37-41页 |
2.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及演变 | 第37-38页 |
2.2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第38-39页 |
2.3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西医治疗 | 第39-41页 |
3. 化痰解郁方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眩晕症状的立论依据 | 第41-48页 |
3.1 痰热为眩晕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 第41-43页 |
3.2 化痰解郁方的组方来源、组方原则及药物配伍意义 | 第43-46页 |
3.3 化痰解郁方内中药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的现代研究概况 | 第46-48页 |
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77页 |
附件1:随机入组表 | 第59-60页 |
附件2:中医证候量表 | 第60-61页 |
附件3: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 | 第61-62页 |
附件4:欧洲眩晕评价量表 | 第62-63页 |
附件5:文献综述 | 第6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件6: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