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缩略词表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实验研究 | 第14-5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4-15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4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14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14-1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5-20页 |
2.1 实验路线 | 第15-16页 |
2.2 动物饲养条件 | 第16-17页 |
2.3 动物筛选 | 第17-18页 |
2.4 动物分组 | 第18页 |
2.5 动物造模 | 第18页 |
2.6 造模后行为学检测 | 第18-19页 |
2.6.1 24小时自发活动 | 第18-19页 |
2.6.2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鼠尾悬挂实验 | 第19页 |
2.7 电针治疗 | 第19页 |
2.7.1 取穴 | 第19页 |
2.7.2 操作 | 第19页 |
2.8 治疗后检测指标 | 第19-20页 |
2.8.1 行为学指标 | 第20页 |
2.8.1.1 24小时自发活动 | 第20页 |
2.8.1.2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鼠尾悬挂实验 | 第20页 |
2.8.2 血浆神经递质检测 | 第20页 |
2.8.3 脑组织神经递质检测 | 第20页 |
3. 数据统计处理 | 第20-21页 |
4. 实验结果 | 第21-32页 |
4.1 造模前各组基线情况 | 第21-23页 |
4.1.1 造模前各组大鼠体重比较 | 第21页 |
4.1.2 造模前各组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OE%、OT% | 第21-22页 |
4.1.3 造模前各组大鼠鼠尾悬挂实验静止时间 | 第22-23页 |
4.2 造模后各组指标检测结果 | 第23-26页 |
4.2.1 造模后各组大鼠24小时自发活动昼、夜活动量 | 第23-25页 |
4.2.2 造模后各组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OE%、OT% | 第25-26页 |
4.2.3 造模后各组大鼠鼠尾悬挂实验静止时间 | 第26页 |
4.3 治疗后各组指标结果 | 第26-32页 |
4.3.1 治疗后各组大鼠24小时自发活动昼、夜活动量 | 第26-28页 |
4.3.2 治疗后各组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OE%、OT% | 第28-29页 |
4.3.3 治疗后各组大鼠鼠尾悬挂实验静止时间 | 第29-30页 |
4.3.4 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浆NE、DA、EPI含量 | 第30-31页 |
4.3.5 治疗后各组大鼠丘脑、脑干NE含量 | 第31-32页 |
5. 讨论 | 第32-55页 |
5.1 传统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32-39页 |
5.1.1 失眠的内外病因 | 第32-33页 |
5.1.2 失眠的病机 | 第33-36页 |
5.1.2.1 阴阳失交是失眠的基本病机 | 第33-34页 |
5.1.2.2 营卫失和是失眠的主要病机 | 第34-35页 |
5.1.2.3 脏腑功能失调是失眠的重要病机 | 第35-36页 |
5.1.3 失眠的治疗 | 第36-39页 |
5.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39-43页 |
5.2.1 SAMS及其相关神经递质 | 第40页 |
5.2.2 失眠与SAMS功能紊乱相互影响 | 第40-41页 |
5.2.2.1 失眠导致SAMS功能紊乱 | 第40-41页 |
5.2.2.2 SAMS功能紊乱诱发失眠 | 第41页 |
5.2.3 蓝斑NE在失眠和SAMS中的作用 | 第41-43页 |
5.2.3.1 蓝斑NE是失眠的高位调节中枢 | 第41-42页 |
5.2.3.2 蓝斑NE是SAMS中枢始动物质 | 第42-43页 |
5.3 实验方案的选择 | 第43-52页 |
5.3.1 行为学观察指标的选择 | 第43-45页 |
5.3.1.1 24小时自发活动是评估睡眠-觉醒的重要行为学指标 | 第43-44页 |
5.3.1.2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是评估焦虑状态的主要行为学方法 | 第44页 |
5.3.1.3 鼠尾悬挂实验是评估失望、抑郁状态的经典行为学方法 | 第44-45页 |
5.3.2 神经递质指标的选择 | 第45-48页 |
5.3.2.1 丘脑、脑干NE是SAMS和睡眠激活系统的高位调控物质 | 第45-47页 |
5.3.2.1.1 丘脑、脑干NE与蓝斑NE水平相当 | 第45-46页 |
5.3.2.1.2 蓝斑NE是SAMS和睡眠激活系统的高位调控物质 | 第46-47页 |
5.3.2.2 血浆NE、EPI、DA反应SAMS功能状态 | 第47-48页 |
5.3.3 失眠模型的制备 | 第48-50页 |
5.3.3.1 侧脑室注射NE建立失眠模型 | 第48-49页 |
5.3.3.2 侧脑室注射NE建立失眠模型的检验 | 第49-50页 |
5.3.4 治疗方式的选择 | 第50-52页 |
5.3.4.1 “神门、三阴交”是调治失眠的高频效穴 | 第50-51页 |
5.3.4.2 电针治疗失眠具有优势 | 第51-52页 |
5.4 电针治疗对失眠模型大鼠昼夜活动量的影响 | 第52页 |
5.5 电针治疗对失眠模型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OE%、OT%的影响 | 第52页 |
5.6 电针治疗对失眠模型大鼠鼠尾悬挂实验静止时间的影响 | 第52-53页 |
5.7 电针治疗对失眠模型大鼠血浆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 | 第53页 |
5.8 电针治疗对失眠模型大鼠丘脑、脑干NE含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附件 | 第65-74页 |
附件一:综述 | 第65-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