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LUE-S模型的沙溪干流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其景观生态效应分析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 第13-16页 |
1.2.2 CIUE-S模型模拟研究 | 第16-18页 |
1.2.3 景观生态效应研究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3-3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7页 |
2.1.1 地理位置概况 | 第23页 |
2.1.2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3-25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26页 |
2.1.4 土地利用概况 | 第26-27页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7-29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27-28页 |
2.2.2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28页 |
2.2.3 其他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2.3 遥感影像解译与精度评价 | 第29-33页 |
2.3.1 土地利用分类 | 第29-30页 |
2.3.2 影像解译与精度评价 | 第30-33页 |
第3章 沙溪干流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33-45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3.1.1 土地利用转移流 | 第33页 |
3.1.2 土地利用动态度 | 第33-34页 |
3.1.3 土地利用程度 | 第34-35页 |
3.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 第35-43页 |
3.2.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 第35-36页 |
3.2.2 土地利用转移流变化分析 | 第36-40页 |
3.2.3 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分析 | 第40-41页 |
3.2.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 第41-43页 |
3.3 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沙溪干流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 第45-65页 |
4.1 CLUE-S模型介绍 | 第45-48页 |
4.2 CLUE-S模型数据处理及相关方法 | 第48-52页 |
4.2.1 驱动因子的选取 | 第48-51页 |
4.2.2 模拟尺度的选取 | 第51页 |
4.2.3 土地利用需求计算 | 第51-52页 |
4.2.4 土地利用类型归并 | 第52页 |
4.3 模拟尺度确定及回归分析 | 第52-57页 |
4.3.1 模拟尺度确定 | 第52-53页 |
4.3.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3-57页 |
4.4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 第57-64页 |
4.4.1 模拟检验 | 第57-59页 |
4.4.2 情景设定 | 第59-61页 |
4.4.3 未来2025年模拟结果 | 第61-64页 |
4.5 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沙溪干流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效应 | 第65-73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65-66页 |
5.1.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 第65页 |
5.1.2 移动窗口法 | 第65-66页 |
5.1.3 景观生态效应指数构建 | 第66页 |
5.2 景观格局分析 | 第66-68页 |
5.3 景观生态效应分析 | 第68-71页 |
5.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71页 |
5.5 小结 | 第71-73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3-77页 |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73-74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个人简历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