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2 主要不足 | 第20-21页 |
2. 保定天威集团债券违约事件回顾 | 第21-25页 |
2.1 违约主体 | 第21-23页 |
2.1.1 保定天威集团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2.1.2 保定天威集团简介 | 第22-23页 |
2.2 违约债项 | 第23-24页 |
2.3 债券违约历程 | 第24-25页 |
3. 保定天威集团债券违约原因分析 | 第25-47页 |
3.1 监管层面 | 第25-27页 |
3.1.1 国企债券刚性兑付预期影响分析 | 第25-26页 |
3.1.2 债券市场监管主体不统一影响分析 | 第26-27页 |
3.1.3 小结 | 第27页 |
3.2 评级层面 | 第27-31页 |
3.2.1 基于莫顿模型计算的保定天威违约概率 | 第27-30页 |
3.2.2 联合资信公司关于保定天威的评级结果 | 第30页 |
3.2.3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长期债券评级标准 | 第30-31页 |
3.2.4 小结 | 第31页 |
3.3 行业层面 | 第31-37页 |
3.3.1 中国光伏行业的需求分析 | 第32-34页 |
3.3.2 中国光伏行业的供给分析 | 第34-36页 |
3.3.3 小结 | 第36-37页 |
3.4 公司层面 | 第37-47页 |
3.4.1 定性分析 | 第38-41页 |
3.4.2 定量分析 | 第41-46页 |
3.4.3 小结 | 第46-47页 |
4. 保定天威债券违约事件对国企债券违约风险应对的启示 | 第47-53页 |
4.1 监管角度 | 第47-49页 |
4.1.1 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 第47-48页 |
4.1.2 消除多头监管问题,统一监管标准 | 第48-49页 |
4.2 评级角度 | 第49-50页 |
4.2.1 建立并完善债券评级的双评级制度 | 第49-50页 |
4.2.2 建立评级机构、人员黑名单制度 | 第50页 |
4.3 行业角度 | 第50-51页 |
4.3.1 行业组织及时跟踪行业产量产能数据,引导企业生产 | 第50-51页 |
4.3.2 完善行业产业链,推动行业关键技术发展 | 第51页 |
4.4 公司角度 | 第51-53页 |
4.4.1 完善公司治理 | 第51-52页 |
4.4.2 提高公司战略抉择能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