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5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理论体系 | 第16-30页 |
2.1 精益生产的相关理论 | 第16-25页 |
2.1.1 精益生产的发展历史 | 第16页 |
2.1.2 精益生产的概念和特点 | 第16-18页 |
2.1.3 精益生产方式的五大原则 | 第18页 |
2.1.4 精益生产的基本管理方法 | 第18-25页 |
2.2 六西格玛管理的概念 | 第25-30页 |
2.2.1 六西格玛管理的发展历史 | 第25-26页 |
2.2.2 六西格玛的基础概念 | 第26-27页 |
2.2.3 六西格玛管理的意义 | 第27-28页 |
2.2.4 六西格玛常用工具简介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整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30-35页 |
3.1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特点 | 第30-31页 |
3.2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对比 | 第31-34页 |
3.3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精益六西格玛改善方案在飞利浦苏州工厂的运用实施 | 第35-78页 |
4.1 飞利浦医疗公司简介 | 第35页 |
4.2 精益六西格玛项目的导入 | 第35-36页 |
4.3 项目界定(Define) | 第36-45页 |
4.3.1. DXR生产产线布局 | 第38-39页 |
4.3.2. 供应商和原材料分析 | 第39-40页 |
4.3.3. 生产计划和整机出货分析 | 第40页 |
4.3.4. 现场作业人员分析 | 第40-41页 |
4.3.5. 生产设备分析 | 第41页 |
4.3.6. VOC及SIPOC的分析 | 第41-42页 |
4.3.7. 订单交付NVA时间分析 | 第42-44页 |
4.3.8. 精益六西格玛改善项目计划表的定义 | 第44-45页 |
4.4 相关数据的测量(Measurement) | 第45-46页 |
4.5 问题分析(Analysis) | 第46-54页 |
4.5.1. 非增值活动的来源和控制 | 第46-47页 |
4.5.2. 数字DR机型非增值活动产生原因分析 | 第47-49页 |
4.5.3. 包装过程非增值动作的识别和剔除 | 第49-54页 |
4.6 制程改进(Improvement) | 第54-70页 |
4.6.1. 整系统测试过程步骤的拆分 | 第54-55页 |
4.6.2. 子系统机械性能独立检查的设计方案 | 第55-60页 |
4.6.3. 影像链系统性能独立检查模组的设计方案 | 第60-67页 |
4.6.4. 对测试工装系统稳定性的MSA实验过程验证 | 第67-70页 |
4.7 持续控制(Control) | 第70-78页 |
4.7.1. 走动管理Gemba Walk | 第71页 |
4.7.2. 生产线 6S管理 | 第71-74页 |
4.7.3. 生产线目视化管理 | 第74-76页 |
4.7.4. 原材料流动管理 | 第76-78页 |
第五章 精益生产方式在飞利浦苏州工厂运用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78-83页 |
5.1 数字DR产品生产周期和生产效率的比较 | 第78-79页 |
5.2 制造流程调整前后对比 | 第79-82页 |
5.3 生产产能的前后对比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83-87页 |
6.1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管理结合的效果 | 第83页 |
6.2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在缩短医用数字DR生产周期的成果 | 第83-85页 |
6.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85-86页 |
6.4 本文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第86-87页 |
附表1 SN150016系统拆卸跟踪记录表和工时分布 | 第87-88页 |
附表2 SN150022系统拆卸跟踪记录表和工时分布 | 第88-89页 |
附表3 SN150025系统拆卸跟踪记录表和工时分布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