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1页 |
1.1.1 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1.1.2 关系分析 | 第19-21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21-29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1.2.2 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30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0-34页 |
1.5 论文的组织 | 第34-39页 |
第二章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 | 第39-51页 |
2.1 复杂系统及典型应用案例 | 第39-41页 |
2.1.1 系统论、复杂系统与复杂系统理论 | 第39-40页 |
2.1.2 典型应用案例 | 第40-41页 |
2.2 地理国情与复杂系统关系剖析 | 第41-43页 |
2.3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定量表达 | 第43-45页 |
2.4 复杂系统理论支持的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 | 第45-49页 |
2.4.1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的测度分析 | 第45-47页 |
2.4.2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的决策分析 | 第47-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区划模型 | 第51-67页 |
3.1 相关概念、定义及关键技术 | 第51-54页 |
3.1.1 相关概念和定义 | 第51-53页 |
3.1.2 关键技术 | 第53-54页 |
3.2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及数据概况 | 第54-55页 |
3.3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区划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55-63页 |
3.3.1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区划指标体系构建 | 第55-63页 |
3.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63页 |
3.4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区划模型设计 | 第63-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分类区划 | 第67-81页 |
4.1 相关概念及关键技术 | 第67-70页 |
4.1.1 相关概念 | 第67-68页 |
4.1.2 关键技术 | 第68-70页 |
4.2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分类区划模型构建 | 第70-72页 |
4.3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分类区划实验及分析 | 第72-79页 |
4.3.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第72-73页 |
4.3.2 指标体系信度分析 | 第73-74页 |
4.3.3 河南省地理国情分类区划 | 第74-77页 |
4.3.4 河南省地理国情分类区划空间集聚性分析 | 第77-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分级区划 | 第81-109页 |
5.1 相关理论及关键技术 | 第81-83页 |
5.1.1 相关理论 | 第81-82页 |
5.1.2 关键技术 | 第82-83页 |
5.2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分级区划指数评价 | 第83-88页 |
5.2.1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分级区划指数 | 第83-84页 |
5.2.2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分级区划指数评价方法 | 第84-88页 |
5.3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分级区划实验及分析 | 第88-107页 |
5.3.1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分类层指数评价分析 | 第89-91页 |
5.3.2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各子系统发展状态评价分析 | 第91-98页 |
5.3.3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各子系统间协调性评价分析 | 第98-102页 |
5.3.4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协调性评价分析 | 第102-106页 |
5.3.5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协调发展决策管理 | 第106-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区划分析及确定 | 第109-123页 |
6.1 相关概念及关键技术 | 第109-112页 |
6.1.1 相关概念 | 第109页 |
6.1.2 关键技术 | 第109-112页 |
6.2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区划分析 | 第112-118页 |
6.2.1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协调性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112-115页 |
6.2.2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分级区划空间关联模式分析 | 第115-116页 |
6.2.3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分类区划与分级区划的叠置分析 | 第116-118页 |
6.3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区划确定 | 第118-122页 |
6.3.1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组合的相关分析 | 第118-120页 |
6.3.2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组合的离差分析 | 第120页 |
6.3.3 地理国情复杂系统区划 | 第120-12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7.1 本文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7.3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5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