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3.3 简要评价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第17-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生鲜农产品定义及其特点 | 第17页 |
2.1.2 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其特点 | 第17-18页 |
2.1.3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定义及特点 | 第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冷链物流 | 第19页 |
2.2.3 供应链管理 | 第19页 |
2.2.4 农产品网络营销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广东省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环境分析 | 第21-29页 |
3.1 广东省生鲜农产品生产情况及特点 | 第21-24页 |
3.1.1 广东省生鲜农产品产量及分布 | 第21-23页 |
3.1.2 广东省生鲜农产品生产特点 | 第23-24页 |
3.2 广东省发展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有利条件 | 第24-27页 |
3.2.1 发展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广东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 第24-25页 |
3.2.2 生鲜农产品消费需求大 | 第25页 |
3.2.3 有较好的通讯网络基础设施 | 第25-26页 |
3.2.4 交通设施发达 | 第26页 |
3.2.5 大型农业企业数量多 | 第26-27页 |
3.3 广东省发展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面临的挑战 | 第27-29页 |
3.3.1 高成本的冷链物流配送 | 第27页 |
3.3.2 落后的产品标准化及品牌化建设 | 第27-28页 |
3.3.3 难以改变的用户习惯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广东省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9-37页 |
4.1 广东省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第29-32页 |
4.1.1 广东省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现有发展模式 | 第29-31页 |
4.1.2 广东省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成效突出,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 第31-32页 |
4.2 广东省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 | 第32-37页 |
4.2.1 物流配送是生鲜电商发展的瓶颈 | 第32-33页 |
4.2.2 供应连管理问题突出 | 第33-34页 |
4.2.3 生鲜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品牌建设落后 | 第34-35页 |
4.2.4 用户体验差、传统消费习惯难打破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国内外生鲜电商发展模式对广东省的启示 | 第37-43页 |
5.1 国外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介绍及对广东省的启示 | 第37-39页 |
5.1.1 国外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主要运营模式 | 第37-38页 |
5.1.2 国外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对广东省的启示 | 第38-39页 |
5.2 国内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介绍及启示 | 第39-43页 |
5.2.1 国内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经验介绍 | 第39-41页 |
5.2.2 国内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经验对广东省的启示 | 第41-43页 |
第六章 对广东省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 第43-48页 |
6.1 加强广东省生鲜电子商务相关政策与环境建设 | 第43-45页 |
6.1.1 完善农产品标准化工作,加强品牌化建设 | 第43-44页 |
6.1.2 整合多方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 第44页 |
6.1.3 加大对冷链物流建设的支持 | 第44页 |
6.1.4 发展家庭农场 | 第44-45页 |
6.2 生鲜电商企业应找准产品定位,寻求合适的发展模式 | 第45-47页 |
6.2.1 合理的产品定位 | 第45页 |
6.2.2 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物流配送模式 | 第45-46页 |
6.2.3 利用“O2O模式”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 第46页 |
6.2.4 实行生鲜电商间的区域合作 | 第46-47页 |
6.2.5 创新生鲜电商营销模式 | 第47页 |
6.3 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宣传,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参与电商 | 第47-48页 |
6.3.1 加强电子商务宣传,提高农民电子商务意识 | 第47页 |
6.3.2 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利用电商拓宽销售方式 | 第47-4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7.1 结论 | 第48页 |
7.2 创新与不足 | 第48-49页 |
7.2.1 创新点 | 第48-49页 |
7.2.2 不足之处 | 第49页 |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