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1.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宏观背景 | 第10-11页 |
·诸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7-18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相关概念 | 第17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 | 第17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数据来源 | 第17-18页 |
3 诸城市概况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 | 第18-26页 |
·诸城市概况 | 第18-22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8-19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页 |
·土地资源特点及利用条件 | 第19-22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 | 第22-26页 |
·农村居民点结构与规模 | 第22-25页 |
·农村居民点布局 | 第25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特点 | 第25-26页 |
4.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测算与评价分级 | 第26-53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确定 | 第26-27页 |
·理论潜力的测算 | 第27-34页 |
·以人均用地标准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 第27-29页 |
·以户均宅基地标准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 第29-31页 |
·以农村居民点内部空闲地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 第31-33页 |
·综合理论潜力值计算 | 第33-34页 |
·现实潜力计算 | 第34-49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5-37页 |
·确定指标权重 | 第37-45页 |
·评价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 | 第45-47页 |
·确定综合修正系数 | 第47-48页 |
·现实整理潜力计算 | 第48-49页 |
·整理潜力评价分级 | 第49-53页 |
·潜力系数的计算 | 第49-50页 |
·潜力分级标准的确定 | 第50-51页 |
·整理潜力分级结果 | 第51-53页 |
5.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研究 | 第53-57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 | 第53-54页 |
·整体搬迁、异地改造的模式 | 第53-54页 |
·缩并自然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模式 | 第54页 |
·村庄保留发展模式 | 第54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用地布局调整标准研究 | 第54-56页 |
·农村居民点迁移标准研究 | 第54-55页 |
·农村居民点合并标准研究 | 第55页 |
·建中心村标准研究 | 第55-56页 |
·农村居民点原地保留发展标准研究 | 第56页 |
·诸城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 | 第56-57页 |
·东南部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 | 第56页 |
·中北部产业聚集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 | 第56-57页 |
·西部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 | 第57页 |
6. 诸城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实施的问题及对策 | 第57-63页 |
·迁村并点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58-60页 |
·土地问题 | 第58-59页 |
·经济问题 | 第59-60页 |
·社会问题 | 第60页 |
·时间阶段问题 | 第60页 |
·村庄保留发展模式中的问题与对策 | 第60-61页 |
·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 第61页 |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 第61-62页 |
·恐龙文化特点村保护 | 第62-63页 |
7.结论与不足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不足之处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