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紧急避险监测系统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 ·论文的框架及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 第2章 煤矿紧急避险监测系统 | 第15-21页 |
|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 | 第15-16页 |
| ·煤矿紧急避险监测系统 | 第16-17页 |
| ·紧急避险监测系统监测的物理量 | 第17-20页 |
| ·温度和湿度 | 第18页 |
| ·CO_2浓度 | 第18-19页 |
| ·CO浓度 | 第19页 |
| ·O_2浓度 | 第19-20页 |
| ·瓦斯浓度 | 第20页 |
| ·煤矿紧急避险监测系统与煤矿紧急避险系统之间的联系 | 第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可靠性基本理论及可靠性评估方法 | 第21-41页 |
| ·可靠性的历史 | 第21页 |
| ·可靠性的定义 | 第21-22页 |
| ·可靠性的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模拟法 | 第22-23页 |
| ·解析法 | 第23-24页 |
| ·可靠性系统中可靠性参数介绍 | 第24-28页 |
| ·MTBF | 第25-26页 |
| ·可靠度 | 第26页 |
| ·失效率和失效率曲线 | 第26-28页 |
| ·可靠性评估方法比较 | 第28-38页 |
| ·可靠性框图法 | 第28-30页 |
| ·GO法 | 第30-31页 |
| ·故障树分析法FTA | 第31-36页 |
| ·动态故障树失效概率公式的推导 | 第36-38页 |
| ·可靠性评估方法比较结论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 第41-57页 |
| ·设计目标和技术指标 | 第41-42页 |
| ·硬件设计方案 | 第42-47页 |
| ·采集电路的设计 | 第43页 |
| ·RS-485电路 | 第43-44页 |
| ·CAN电路 | 第44页 |
| ·LCD电路 | 第44-45页 |
| ·输出电路控制 | 第45页 |
| ·电源电路的设计 | 第45-47页 |
| ·软件设计 | 第47-50页 |
| ·主程序的设计 | 第47-48页 |
| ·各子任务程序设计 | 第48-50页 |
| ·传输介质的选择 | 第50-51页 |
|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第51-53页 |
| ·数字滤波法 | 第52页 |
| ·看门狗电路的设计 | 第52-53页 |
| ·系统测试结果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5章 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及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 第57-73页 |
| ·煤矿紧急避险监测系统事故树的构建 | 第57-58页 |
| ·煤矿紧急避险监测系统监测分站可靠性预计 | 第58-59页 |
| ·电源系统的可靠性 | 第59-62页 |
| ·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62-65页 |
| ·CO传感器可靠性预计 | 第65-66页 |
| ·可靠度的计算 | 第66页 |
| ·提高传感器子系统可靠性措施的研究 | 第66-67页 |
| ·提高分站-电源子系统可靠性措施的研究 | 第67-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6章 电源寿命的试验分析 | 第73-81页 |
| ·恒加速寿命分析 | 第73-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致谢 | 第87-89页 |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