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共犯体系归属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第1章 区分二元体系概述 | 第11-25页 |
| ·正犯和共犯的区分 | 第12-15页 |
| ·客观说 | 第12-13页 |
| ·主观说 | 第13-14页 |
| ·综合说 | 第14页 |
| ·行为控制说 | 第14-15页 |
| ·共犯的处罚根据及其缺陷 | 第15-22页 |
| ·责任共犯论 | 第16-17页 |
| ·违法共犯论 | 第17-19页 |
| ·因果共犯论 | 第19-22页 |
| ·立法典型 | 第22-25页 |
| 第2章 单一正犯体系概述 | 第25-35页 |
| ·单一正犯体系的分类 | 第26-27页 |
| ·形式的单一正犯体系 | 第26-27页 |
| ·功能的单一正犯体系 | 第27页 |
| ·单一正犯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 ·条件说 | 第28-29页 |
| ·Kienapfel的共动二重性 | 第29-30页 |
| ·刑法规范的二元结构 | 第30-31页 |
| ·立法典型 | 第31-33页 |
| ·单一正犯体系与区分二元体系的比较 | 第33-35页 |
| ·对共犯与正犯之间法律关系的认识不同 | 第33-34页 |
| ·认定因果关系角度的不同 | 第34-35页 |
| 第3章 关于我国共犯体系归属的争论 | 第35-44页 |
| ·主张单一正犯体系的观点及评价 | 第35-38页 |
| ·犯罪构成的范围 | 第35-36页 |
| ·量刑 | 第36-38页 |
| ·评价 | 第38页 |
| ·主张区分二元体系的观点及评价 | 第38-41页 |
| ·犯罪构成的范围 | 第39-40页 |
| ·量刑 | 第40-41页 |
| ·评价 | 第41页 |
| ·主张双层次共犯评价理论的观点及评价 | 第41-44页 |
| ·犯罪构成的范围 | 第42页 |
| ·量刑 | 第42页 |
| ·评价 | 第42-44页 |
| 第4章 我国共犯体系属单一正犯体系 | 第44-55页 |
| ·我国共犯体系不属于区分二元体系 | 第44-49页 |
|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 第44-46页 |
| ·关于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解释 | 第46-48页 |
| ·立法比较 | 第48-49页 |
| ·我国共犯体系属单一正犯体系 | 第49-55页 |
| ·我国存在以作用分类的立法传统 | 第49-51页 |
| ·与我国犯罪构成论相契合 | 第51-52页 |
| ·与司法实务相一致 | 第52-55页 |
| 第5章 单一正犯体系内相关问题的说明 | 第55-61页 |
| ·我国共犯规定可解释为功能的单一正犯体系 | 第55-56页 |
| ·共同犯罪并非只能为违法形态 | 第56-58页 |
| ·体系解释的结论 | 第56-57页 |
| ·符合我国犯罪构成论 | 第57页 |
| ·不会出现处罚漏洞 | 第57-58页 |
| ·单一正犯体系与刑法主观主义 | 第58-61页 |
| ·字义上的辨析 | 第58-59页 |
| ·立法上的辨析 | 第59页 |
| ·观念上的辨析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