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3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太阳电池发展概况 | 第11-13页 |
·HIT太阳电池的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太阳电池用硅原料 | 第14-16页 |
·制备高纯石英粉的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制备高纯石英粉的方法 | 第16-17页 |
·制备高纯石英粉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还原石英制备工业硅的方法及熔盐电解法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还原石英制备工业硅的方法 | 第18-19页 |
·熔盐电解法制备多晶硅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HIT太阳电池的理论基础及模拟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HIT太阳电池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HIT太阳电池的模拟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8-30页 |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2 花岗伟晶岩型钾长石尾矿制备高纯石英粉 | 第30-50页 |
·伟晶岩概述 | 第30-31页 |
·钾长石的选矿工艺 | 第31-33页 |
·钾长石尾矿分析 | 第33页 |
·高纯石英粉提纯指标 | 第33页 |
·试验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试验研究仪器及设备 | 第33-34页 |
·试验研究工艺流程 | 第34-35页 |
·实验室提纯试验 | 第35-45页 |
·石英砂深度磨矿 | 第35-37页 |
·石英粉体湿法强磁选 | 第37-38页 |
·石英粉酸浸 | 第38-43页 |
·石英粉煅烧及二次酸浸 | 第43-45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煅烧过程的机理分析 | 第45-46页 |
·酸浸过程的机理分析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3 熔盐电解法制备冶金级多晶硅 | 第50-63页 |
·熔盐体系选择 | 第50页 |
·试验原料及设备 | 第50-51页 |
·试验装置 | 第51页 |
·试验过程 | 第51-53页 |
·熔盐电解SiO_2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53-61页 |
·电解温度的影响及确定 | 第53-54页 |
·电解时间的影响及确定 | 第54页 |
·电解电压的影响及确定 | 第54-59页 |
·酸浸除杂 | 第59-61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反应机理分析 | 第61页 |
·杂质含量的理论分析 | 第61-62页 |
·气体析出动力学分析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HIT太阳电池的模拟研究 | 第63-104页 |
·AMPS模拟的原理及参数设置 | 第63-74页 |
·太阳电池模拟的意义 | 第63-64页 |
·AMPS模拟的原理 | 第64-69页 |
·AMPS模拟的参数设置 | 第69-74页 |
·HIT太阳电池发射层的模拟研究 | 第74-81页 |
·发射层隙间缺陷态密度对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74-76页 |
·发射层带隙和带尾宽度对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76-78页 |
·发射层厚度对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78-80页 |
·发射层与吸收层间界面缺陷态对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80-81页 |
·HIT太阳电池TCO与非晶硅界面势垒的模拟研究 | 第81-86页 |
·TCO/p~+界面势垒对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81-83页 |
·n~+/TCO界面势垒对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83-86页 |
·HIT太阳电池前后接触少子复合速率及吸收层的模拟研究 | 第86-97页 |
·前后接触少子复合速率对HIT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86-88页 |
·吸收层对HIT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88-97页 |
·HIT太阳电池背表面场的模拟研究 | 第97-102页 |
·n型衬底上双面HIT太阳电池背场的作用 | 第97-98页 |
·背场带隙对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98-100页 |
·背场n~+层隙间态密度和掺杂浓度对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05页 |
·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作者简历 | 第114-11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7-118页 |
附件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