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 ·钛酸钡(BaTiO_3)的晶体结构 | 第10-11页 |
| ·立方钛酸钡 | 第10页 |
| ·四方钛酸钡 | 第10-11页 |
| ·正交钛酸钡 | 第11页 |
| ·菱方钛酸钡 | 第11页 |
| ·钛酸钡的介电性能 | 第11-12页 |
| ·介电性能 | 第11-12页 |
| ·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 | 第12页 |
| ·钛酸钡系列陶瓷的制备方法 | 第12-13页 |
| ·固相法 | 第12-13页 |
| ·液相法 | 第13页 |
| ·稀土掺杂对BaTiO_3陶瓷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13-14页 |
| ·电子陶瓷的支柱--钛酸钡(BaTiO_3) | 第13页 |
| ·稀土元素掺杂钛酸钡的研究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实验 | 第16-20页 |
| ·实验原料以及XRD鉴定 | 第16-17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17页 |
| ·介电陶瓷制备过程 | 第17-18页 |
| ·物性检测 | 第18-20页 |
| ·XRD测试 | 第18页 |
| ·介电测试 | 第18页 |
| ·SEM测试 | 第18-19页 |
| ·Raman测试 | 第19页 |
| ·AFM测试 | 第19页 |
| ·EPR测试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BaTiO_3-BaCeO_3系统相互固溶性和相平衡 | 第20-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20页 |
| ·实验过程 | 第20-2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1-25页 |
| ·结论 | 第25-26页 |
| 第四章 Ce~(3+)存在BaTiO_3中Ba位的拉曼证据 | 第26-32页 |
| ·研究背景 | 第26页 |
| ·实验过程 | 第26-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1页 |
| ·结论 | 第31-32页 |
| 第五章 Ce~(3+)/Ce~(4+)诱致的BaTiO_3居里点原位扩散相变 | 第32-36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实验过程 | 第32页 |
| ·结果 | 第32-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第六章 Ce和Ca共掺杂钛酸钡陶瓷的缺陷复合体研究 | 第36-39页 |
| ·研究背景 | 第36页 |
| ·实验过程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第七章 Ce和Mg共掺杂钛酸钡陶瓷的缺陷复合体研究 | 第39-42页 |
| ·研究背景 | 第39页 |
| ·实验过程 | 第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第八章 Sm和Ce共掺杂钛酸钡高介电陶瓷的研究 | 第42-46页 |
| ·研究背景 | 第42页 |
| ·实验过程 | 第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第九章 La、Eu和Ce共掺杂钛酸钡高介电陶瓷的研究 | 第46-52页 |
| ·研究背景 | 第46页 |
|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第十章 拉曼光谱在Ba(Ti_(1-x)Fe_x)O_(3-δ)陶瓷中的“电荷效应”湮灭 | 第52-55页 |
| ·研究背景 | 第52页 |
| ·实验过程 | 第52页 |
| ·结果 | 第52-54页 |
| ·讨论 | 第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第十一章 (Ba_(1-x)Nd_x)(Ti_(1-y)Fe_y)O_3陶瓷的结构演变及介电性质 | 第55-63页 |
| ·研究背景 | 第55页 |
| ·实验过程 | 第55-56页 |
| ·结果 | 第56-60页 |
| ·XRD测试 | 第56-57页 |
| ·SEM测试 | 第57-58页 |
| ·介电测试 | 第58-59页 |
| ·Raman测试 | 第59-60页 |
| ·EPR测试 | 第60页 |
| ·讨论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