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概述 | 第9-10页 |
| 一、《三国演义》隐性素材来源 | 第10-38页 |
| (一) 《老子》和《三国演义》 | 第10-17页 |
| 1、守柔示弱、以退为进的策略 | 第10-13页 |
| 2、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以柔克刚的用兵原则 | 第13-15页 |
| 3、以奇用兵的军事原则 | 第15-17页 |
| (二) 《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 | 第17-38页 |
| 1、重道思想的体现 | 第18-19页 |
| 2、庙算思想 | 第19-23页 |
| 3、速胜论思想 | 第23-25页 |
| 4、上兵伐谋全胜思想 | 第25-26页 |
| 5、诡诈用兵的思想 | 第26-31页 |
| 6、奇正结合用兵原则 | 第31-32页 |
| 7、火攻、水攻的战术思想 | 第32-34页 |
| 8、间计的运用原则 | 第34-38页 |
| 二、《三国演义》显性素材——正史素材来源 | 第38-97页 |
| (一)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 | 第38-87页 |
| 1、直接引用《三国志》中的素材来塑造人物形象 | 第38-50页 |
| 2、部分引用《三国志》中的素材来塑造审美形象 | 第50-82页 |
| 3、完全虚构的审美形象创造 | 第82-87页 |
| (二) 《后汉书》和《三国演义》 | 第87-97页 |
| 1、《三国演义》对《后汉书》材料的直接援引 | 第87-90页 |
| 2、《三国演义》对《后汉书》素材的艺术改造 | 第90-97页 |
| 三、《三国演义》显性素材——民间文学素材来源 | 第97-124页 |
| (一) 《三国志平话》的叙事结构具有整体性,初具《三国演义》的框架规模 | 第97-98页 |
| (二) 《三国演义》对《三国志平话》塑造人物和情节的借鉴 | 第98-124页 |
| 结语 | 第124-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