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土区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特征
摘要 | 第1-5页 |
ABST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生态恢复研究 | 第10-11页 |
·植被恢复研究 | 第11-15页 |
·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研究 | 第11-12页 |
·生物量研究 | 第12-13页 |
·种间联结性研究 | 第13-14页 |
·植物多样性研究 | 第14页 |
·植物多样性-生产力研究 | 第14-15页 |
·陕北黄土区植被恢复研究 | 第15-16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6-20页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地质、地貌特征 | 第16-17页 |
·气候特征 | 第17页 |
·土壤特征 | 第17页 |
·水文特征 | 第17-18页 |
·植被特征 | 第18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8-19页 |
·合沟流域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调查方法 | 第20-21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1-24页 |
·物种重要值 | 第21页 |
·群落相似性系数 | 第21页 |
·植物多样性测度方法 | 第21-22页 |
·关联分析 | 第22页 |
·种间关系 | 第22-24页 |
·数据与图形处理 | 第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4 研究区域的植物物种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 第26-33页 |
·物种组成 | 第26-29页 |
·物种分布 | 第29-30页 |
·乔木和灌木 | 第29页 |
·草本植物 | 第29-30页 |
·不同地形条件下群落相似性 | 第30-31页 |
·讨论和小结 | 第31-33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5 草本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 第33-41页 |
·频度和盖度 | 第33-35页 |
·频度和盖度分析 | 第33-35页 |
·不同地形下盖度 | 第35页 |
·平均高度和株数 | 第35-37页 |
·不同地形条件下高度和密度 | 第35-36页 |
·不同高度层的密度分析 | 第36-37页 |
·植物高度与密度的关系 | 第37页 |
·地上生物量 | 第37-39页 |
·干重 | 第37-39页 |
·干鲜比 | 第39页 |
·讨论和小结 | 第39-41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6 草本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多样性的关系 | 第41-48页 |
·植物多样性 | 第41-43页 |
·不同地形条件下物种丰富度 | 第41-42页 |
·不同地形条件下物种均匀度 | 第42页 |
·不同地形条件下物种多样性 | 第42-43页 |
·数量特征与多样性指数的关联分析 | 第43-44页 |
·盖度和Margalef指数的关系 | 第44页 |
·平均高度与Margalef指数的关系 | 第44-47页 |
·讨论和小结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7 草本植物群落种间关系 | 第48-54页 |
·种间关联性分析 | 第48-49页 |
·χ~2检验 | 第48页 |
·联结系数AC | 第48-49页 |
·共同出现百分率PC | 第49页 |
·生态种组划分 | 第49-51页 |
·总体关联性分析 | 第51-52页 |
·讨论和小结 | 第52-54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8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54-55页 |
·主要结论 | 第54页 |
·创新点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个人简介 | 第63-64页 |
导师简介 | 第64-65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表 合沟流域样地植物名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