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23页 |
| ·尾矿库环境污染 | 第12-14页 |
| ·尾矿库现状 | 第12页 |
| ·尾矿库环境污染现状 | 第12页 |
| ·酸性矿山废水的产生 | 第12-14页 |
| ·矿区重金属污染修复 | 第14-16页 |
| ·物理修复法 | 第14-15页 |
| ·化学修复法 | 第15页 |
| ·生物修复法 | 第15-16页 |
| ·微生物还原机理 | 第16-20页 |
| ·硫酸盐还原菌及还原过程 | 第16-18页 |
| ·铁还原菌及三价铁还原 | 第18-19页 |
| ·微生物吸附转化 | 第19-20页 |
|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 ·实验用细菌及培养基 | 第23-24页 |
| ·实验所用仪器 | 第24-25页 |
| ·实验所用药剂 | 第25-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 ·酸浸实验 | 第26页 |
| ·培养基有机成分对重金属去除效果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影响 | 第26页 |
| ·培养基无机成分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不同含氧量、pH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 ·模拟酸雨环境下的淋滤修复实验 | 第28页 |
| ·pH、Eh测定 | 第28页 |
| ·溶液中As、Cu、Fe、Pb、Sb、Zn、SO_4~(2-)浓度的测定 | 第28页 |
| ·尾矿元素成分分析 | 第28页 |
| ·尾矿粒度分析 | 第28页 |
| ·尾矿元素物相分析 | 第28-29页 |
| 3 铅锌尾矿性质分析 | 第29-32页 |
| ·实验用铅锌尾矿基本性质 | 第29-30页 |
| ·实验用铅锌尾矿酸溶性质分析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4 微生物培养基成分对重金属去除效果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 第32-49页 |
| ·不同微生物碳源、氮源对重金属去除效果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 第32-36页 |
| ·不同酵母提取物浓度重金属去除效果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影响 | 第34页 |
| ·不同蛋白胨浓度对重金属去除效果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影响 | 第34-35页 |
| ·不同乳酸钠浓度对重金属去除效果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影响 | 第35页 |
|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重金属去除效果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影响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页 |
| ·不同无机成分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6-47页 |
| ·pH变化规律 | 第37-38页 |
| ·Eh变化规律 | 第38-39页 |
| ·溶液中As离子浓度变化规律 | 第39-40页 |
| ·溶液中Cu离子浓度变化规律 | 第40-41页 |
| ·溶液中Fe离子浓度变化规律 | 第41-42页 |
| ·溶液中Pb离子浓度变化规律 | 第42-43页 |
| ·溶液中Sb离子浓度变化规律 | 第43-44页 |
| ·溶液中Zn离子浓度变化规律 | 第44-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5 不同环境参数(pH、含氧量)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9-55页 |
| ·pH变化规律 | 第49页 |
| ·Eh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 ·溶液中As离子浓度变化规律 | 第50-51页 |
| ·溶液中Fe离子浓度变化规律 | 第51页 |
| ·溶液中Pb离子浓度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 ·溶液中Sb离子浓度变化规律 | 第52-53页 |
| ·溶液中Zn离子浓度变化规律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6. 模拟酸雨环境下的淋滤修复 | 第55-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