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表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1 中医学对干眼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古代医家对干眼的论述 | 第12页 |
| ·症状 | 第12-13页 |
| ·病因病机 | 第13页 |
| ·治法方药 | 第13-16页 |
| 2 干眼的病因分类和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 ·临床表现 | 第16页 |
| ·病因 | 第16-18页 |
| ·检查方法 | 第18-19页 |
| ·治疗 | 第19-22页 |
| 临床研究 | 第22-36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2-30页 |
| ·一般资料 | 第22-23页 |
| ·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4页 |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4-25页 |
| ·剔除标准 | 第25页 |
| ·病例的脱落标准 | 第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30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30-36页 |
| ·治疗前比较 | 第30-31页 |
| ·治疗后各指标分析 | 第31-36页 |
| 讨论 | 第36-43页 |
| 1 清眩润目饮药物组成及原理 | 第36-39页 |
| ·清眩润目饮治疗蒸发过强型干眼的现代理论研究 | 第37-39页 |
| 2 清眩润目饮内外并用治疗MGD所致干眼的疗效分析 | 第39-42页 |
| ·眼表疾病指数表(OSDI) | 第39页 |
| ·睑板腺功能 | 第39-40页 |
| ·泪液分泌试验Ⅰ(SIT) | 第40页 |
| ·泪膜破裂时间(BUT) | 第40页 |
| ·角膜荧光素染色(FCS) | 第40-41页 |
| ·中医症候的比较 | 第41页 |
| ·中医证候的疗效 | 第41页 |
| ·总疗效分析 | 第41-42页 |
| 3 清眩润目饮内外并用作用机理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44-45页 |
| 附表1 | 第45-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