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归脾糖浆治疗儿童多动症(心脾两虚)的临床观察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1. 中医对多动症的认识 | 第9-14页 |
| ·病名 | 第9页 |
| ·病因病机 | 第9-11页 |
| ·中医辨证论治 | 第11页 |
| ·专方专药 | 第11-12页 |
| ·针灸和其他疗法 | 第12-14页 |
| 2. 西医学对ADHD的认识 | 第14-20页 |
| ·概述 | 第14页 |
|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4-15页 |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第15-17页 |
| ·西医对ADHD的治疗 | 第17-20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0-23页 |
|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 ·诊断标准 | 第20-22页 |
| ·病例选择 | 第22-2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 ·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 ·治疗方法 | 第24-25页 |
| ·观察指标 | 第25页 |
| ·疗效评定 | 第25-26页 |
| ·不良反应观察 | 第26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26页 |
| 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 ·疗效分析 | 第26-27页 |
| ·不良反应 | 第27-28页 |
| 讨论 | 第28-33页 |
| 1. 立题依据 | 第28-29页 |
| ·探讨ADHD的发病机制 | 第28页 |
| ·立方依据 | 第28-29页 |
| 2. 组方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29-33页 |
| ·方药组成 | 第29页 |
| ·主要功效 | 第29页 |
| ·配伍特点 | 第29页 |
| ·单味药物分析 | 第29-33页 |
| 结果 | 第33-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0-42页 |
| 个人简历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