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第一章 变异黄芪致动物毒性作用及其防控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变异黄芪主要有毒成分研究 | 第13-15页 |
·变异黄芪主要有毒成分的确定 | 第13-14页 |
·植物中苦马豆素的来源 | 第14-15页 |
·苦马豆素的毒性作用 | 第15页 |
·变异黄芪致动物毒性作用 | 第15-16页 |
·变异黄芪中毒动物的临床症状 | 第15-16页 |
·变异黄芪中毒动物组织的病理学变化 | 第16页 |
·变异黄芪及动物变异黄芪中毒防控技术 | 第16-18页 |
·变异黄芪的物理防控 | 第16-17页 |
·变异黄芪的化学防控 | 第17页 |
·变异黄芪的生物学防控 | 第17-18页 |
·变异黄芪中毒的预防与治疗 | 第18页 |
·变异黄芪的利用 | 第18-20页 |
·变异黄芪的生态学作用 | 第19页 |
·变异黄芪中苦马豆素的药理活性利用 | 第19页 |
·变异黄芪的去毒利用 | 第19-20页 |
·展望 | 第20-21页 |
试验研究 | 第21-61页 |
第二章 变异黄芪中毒大鼠肝脏蛋白组学初步研究 | 第21-37页 |
·材料 | 第21-23页 |
·植物样品 | 第21页 |
·试验动物 | 第21页 |
·动物饲料 | 第21-22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2-23页 |
·方法 | 第23-26页 |
·变异黄芪致SD大鼠慢性中毒模型的复制 | 第23页 |
·肝脏样品的获取及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第23页 |
·SDS-PAGE电泳 | 第23-24页 |
·酶解和肽段定量 | 第24页 |
·肽段标记 | 第24页 |
·强阳离子柱(SCX)分级 | 第24页 |
·质谱分析 | 第24-25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 | 第26-35页 |
·SDS-PAGE电泳结果 | 第26页 |
·酶解肽段浓度测定结果 | 第26页 |
·肽段SCX分级 | 第26-27页 |
·蛋白质鉴定结果 | 第27-28页 |
·差异蛋白及潜在蛋白标志物的筛选 | 第28-31页 |
·显著差异表达蛋白的GO注释分析 | 第31-33页 |
·显著差异表达蛋白的KEGG通路分析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变异黄芪中毒大鼠血浆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 第37-50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植物样品 | 第37页 |
·试验动物 | 第37页 |
·动物饲料 | 第37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7-38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变异黄芪致SD大鼠慢性中毒模型的复制 | 第38页 |
·血浆样品的获取及预处理 | 第38-39页 |
·色谱-质谱分析 | 第39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9页 |
·结果 | 第39-48页 |
·试验质量控制 | 第39-41页 |
·血浆样本的典型代谢谱图 | 第41-42页 |
·数据分析 | 第42-46页 |
·血浆差异代谢物及潜在代谢标志物筛选 | 第46-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变异黄芪中毒大鼠粪便微生物组学初步研究 | 第50-61页 |
·材料 | 第50-51页 |
·植物样品 | 第50页 |
·试验动物 | 第50页 |
·动物饲料 | 第50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0-51页 |
·方法 | 第51-52页 |
·变异黄芪致SD大鼠慢性中毒模型的复制 | 第51页 |
·粪便样品的采集 | 第51-52页 |
·总DNA的提取与质检 | 第52页 |
·总DNA样品进行 16S rDNA V4区高通量测序 | 第52页 |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结果 | 第52-59页 |
·物种丰度统计及群落组成分析 | 第52-56页 |
·OTU丰度的Heatmap图 | 第56-58页 |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