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8页 |
·矿渣型泥石流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第2章 银厂沟矿渣型泥石流地质环境条件概况 | 第20-25页 |
·自然地理 | 第20-21页 |
·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 第20页 |
·气象与水文 | 第20-21页 |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1-23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2页 |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地层岩性 | 第23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页 |
·生态环境 | 第23页 |
·矿产资源概况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银厂沟矿渣型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 第25-39页 |
·沟道条件 | 第25-28页 |
·形成区特征 | 第26-27页 |
·流通区特征 | 第27页 |
·堆积区特征 | 第27-28页 |
·物源条件 | 第28-37页 |
·矿山弃渣物源 | 第28-32页 |
·崩滑堆积物源 | 第32-33页 |
·沟道堆积物源 | 第33-36页 |
·坡面侵蚀物源 | 第36-37页 |
·水源条件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银厂沟矿渣型泥石流基本特征 | 第39-46页 |
·泥石流灾害史及灾情、危害区分析 | 第39-40页 |
·泥石流灾害史及灾情 | 第39页 |
·泥石流危险区范围及险情 | 第39-40页 |
·泥石流堵溃下游河道的可能性分析 | 第40页 |
·泥石流各区段冲於特征 | 第40-41页 |
·形成区(物源区)冲淤特征 | 第40页 |
·流通区(补给区)冲淤特征 | 第40-41页 |
·堆积区冲淤特征 | 第41页 |
·泥石流堆积物特征 | 第41-43页 |
·泥石流堆积物颗粒特征 | 第41-43页 |
·泥石流堆积物叠置关系及成因分析 | 第43页 |
·泥石流发生频率和规模 | 第43-44页 |
·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和诱发发因素 | 第44-45页 |
·本章小节 | 第45-46页 |
第5章 基于FLAC3D与PFC2D的矿渣物源启动机理研究 | 第46-65页 |
·FLAC3D求解过程及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FLAC3D求解过程 | 第46页 |
·FLAC3D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PFC2D理论背景及模拟方法 | 第47-50页 |
·PFC2D理论背景 | 第47页 |
·PFC2D基本元素 | 第47-50页 |
·PFC2D模拟综述 | 第50页 |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0-63页 |
·QZ01弃渣堆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QZ04弃渣堆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4-57页 |
·QZ05弃渣堆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7-60页 |
·QZ06弃渣堆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银厂沟矿渣型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 第65-83页 |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 | 第65-76页 |
·泥石流流体重度 | 第66-67页 |
·泥石流流量 | 第67-72页 |
·泥石流流速计算 | 第72-73页 |
·一次泥石流过流总量 | 第73页 |
·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 | 第73-74页 |
·泥石流整体冲压力 | 第74-75页 |
·泥石流爬高和最大冲起高度 | 第75-76页 |
·泥石流弯道超高 | 第76页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危险性评价 | 第76-81页 |
·评价方法简介 | 第77-78页 |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第78页 |
·区分各个影响因子重要性 | 第78-79页 |
·重要性权值的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 第79-80页 |
·实际应用 | 第80-81页 |
·评价结果 | 第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