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绿化建设论文--大地园林论文--城市绿化论文

北京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建设效果评价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1. 前言第13-25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研究目的意义第14页
   ·相关理论基础第14-18页
     ·城市林业与北京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第14-16页
     ·灰色统计法第16-17页
     ·模糊层次分析法第17页
     ·效益评价与效果评价第17-18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22页
     ·国际城市林业发展现状第18-20页
       ·欧洲的城市林业发展简介第18-19页
       ·美国城市林业第19-20页
     ·我国城市林业发展建设现状第20-21页
     ·城市森林服务功能研究第21-22页
       ·生态调节服务功能第21页
       ·社会服务功能第21页
       ·支持服务第21-22页
       ·供给服务第22页
   ·效果评价相关指标第22-25页
     ·环境指标第22页
     ·社会指标第22页
     ·经济指标第22页
     ·美学指标第22-23页
     ·绿化指标第23-25页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5-27页
   ·研究内容第25-26页
   ·技术路线第26-27页
3. 研究区域概况第27-35页
   ·研究区概况第27页
     ·北京平原地区自然概况第27页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概况第27页
   ·试验区概况第27-35页
     ·延庆示范区概况第28页
     ·房山示范区概况第28-29页
     ·大兴示范区概况第29页
     ·顺义示范区概况第29页
     ·通州示范区概况第29页
     ·昌平示范区概况第29-30页
     ·北七家镇试验区概况第30页
     ·百善镇试验区概况第30页
     ·北臧村试验区概况第30页
     ·中关村森林公园试验区概况第30-31页
     ·马坊镇试验区概况第31-35页
4. 研究方法第35-51页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第35-39页
     ·构建原则第35页
     ·资料收集第35页
     ·指标筛选第35-37页
     ·指标权重计算第37-39页
       ·收集专家决策信息第37-38页
       ·计算各指标权重第38-39页
   ·指标获取方法第39-45页
     ·野外调查指标第39-41页
       ·样地布设第39页
       ·空气含菌量第39-40页
       ·降噪第40页
       ·负离子浓度第40页
       ·降温增湿第40页
       ·病虫害第40页
       ·造林成活率第40-41页
       ·PM_(2.5)浓度第41页
     ·内业处理指标第41-44页
       ·SO_2吸收量第41-42页
       ·滞尘量第42页
       ·美景度第42-43页
       ·叶面积指数第43-44页
     ·资料统计指标第44-45页
       ·造林树种多样性第44页
       ·观赏植物季相多样性第44页
       ·乡土树种比例第44页
       ·常绿、落叶树种比例第44页
       ·城市森林分布均匀度指数第44-45页
       ·森林管护费用等级第45页
     ·社会调查指标第45页
   ·评价标准值的确定第45-49页
     ·国内标准第45-46页
       ·PM_(2.5)浓度第45页
       ·林木管护费用等级第45-46页
       ·空气含菌量第46页
     ·相关学者研究结果第46-48页
       ·叶片含S量第46页
       ·滞尘量第46-47页
       ·降温增湿第47页
       ·降噪第47-48页
       ·负离子浓度第48页
       ·其他指标第48页
     ·自身标准第48-49页
   ·指标得分计算第49-51页
5.研究结果第51-65页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筛选结果第51-53页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第53-54页
   ·北京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建设效果评价结果第54-65页
     ·各指标调查结果及分析第54-61页
       ·SO_2吸收量第55页
       ·PM_(2.5)浓度第55页
       ·滞尘量第55-56页
       ·空气含菌量第56-57页
       ·林地小气候指标调查结果第57-58页
       ·部分绿化指标调查结果第58-59页
       ·社会调查指标结果第59-60页
       ·由公式计算指标结果第60-61页
     ·评价结果及分析第61-65页
6. 结论与建议第65-69页
   ·结论第65-66页
   ·建议第66-68页
     ·加强后期科学经营管理,促进森林服务功能发挥第66-67页
     ·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全民参与绿化第67页
     ·推进城市森林各项功能开发,满足居民绿色空间需求第67页
     ·完善造林空间布局,全面建设首都生态网络第67页
     ·提高林木管理技术,适当增加林木养护费用第67页
     ·建立长期观测网络,科学经营第67-68页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个人简介第75-77页
导师简介第77-79页
致谢第79-81页
附录第81-106页
 附录一第81-84页
 附录二第84-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燃料乙醇为目标的刺槐和杨树无性系品质比较研究
下一篇:不同地区林地流转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