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20页 |
·农村金融 | 第17-18页 |
·金融服务 | 第18-19页 |
·金融服务水平 | 第19-20页 |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二元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第21-23页 |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23-25页 |
3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测度 | 第25-33页 |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现状 | 第25-27页 |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及现状 | 第25-26页 |
·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分析 | 第26页 |
·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规模 | 第26-27页 |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测度 | 第27-29页 |
·指标选取 | 第27-28页 |
·数据来源 | 第28-29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9-30页 |
·测算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4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40页 |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 | 第33-34页 |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取 | 第34-36页 |
·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模型的选取 | 第35-36页 |
·模型检验 | 第36-37页 |
·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检验 | 第36页 |
·个体效应模型和时间效应模型检验 | 第36-37页 |
·平稳性检验 | 第37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5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 第40-44页 |
·改善制度环境的对策建议 | 第40-41页 |
·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 第40页 |
·建立信用担保机制 | 第40页 |
·建立健全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机制 | 第40页 |
·加大涉农信贷投放 | 第40-41页 |
·完善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 第41-42页 |
·提高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 | 第41页 |
·创新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种类 | 第41-42页 |
·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数量 | 第42页 |
·加强对农户金融知识普及的对策建议 | 第42-44页 |
·建立社会公众金融教育体系 | 第42-43页 |
·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 | 第43页 |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