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腐殖酸的简介 | 第12页 |
| ·腐殖酸对环境的危害和影响 | 第12-13页 |
| ·腐殖酸的去除方法 | 第13-16页 |
| ·TiO_2在光催化氧化中的作用 | 第16-18页 |
| ·TiO_2的结构及其特性 | 第16-17页 |
| ·TiO_2光催化氧化机理 | 第17-18页 |
| ·TiO_2负载化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TiO_2负载所用载体 | 第18-20页 |
| ·纳米TiO_2负载方法及工艺 | 第20-21页 |
| ·TiO_2催化氧化处理腐殖酸的可能性及优缺点 | 第21-22页 |
| ·腐殖酸的生物降解能力 | 第21页 |
| ·纳米TiO_2光催化氧化降解腐殖酸的机理 | 第21-22页 |
| ·TiO_2填料制备的方法 | 第22-24页 |
| ·水解法 | 第22页 |
| ·沉淀法 | 第22-23页 |
| ·水热法 | 第23页 |
| ·溶胶-凝胶法 | 第23页 |
| ·微乳液法 | 第23-2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7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TiO_2填料的制备和表征 | 第27-45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主要的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7-28页 |
| ·填料制备所用到的主要化学药品 | 第27页 |
| ·填料制备所用到的主要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 ·填料的制备 | 第28-31页 |
| ·玻璃纤维的处理 | 第28页 |
| ·钛凝胶的制备 | 第28-29页 |
| ·膜的制备 | 第29-31页 |
| ·填料的表征 | 第31-43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1-34页 |
| ·X射线衍射(XRD) | 第34-38页 |
| ·比表面积分析 | 第38-43页 |
| ·结论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TiO_2光催化降解腐殖酸的实验方法及过程 | 第45-57页 |
| ·主要的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5页 |
| ·实验所用到的主要化学药品 | 第45页 |
| ·实验所用到的主要实验仪器 | 第45页 |
| ·TiO_2/UV实验反应装置 | 第45-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 ·腐殖酸溶液的配置 | 第47页 |
| ·暗置吸附实验 | 第47页 |
| ·TiO_2光催化降解腐殖酸 | 第47页 |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47-48页 |
| ·腐殖酸的分析检测 | 第47-48页 |
| ·pH的测定 | 第48页 |
| ·腐殖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8-49页 |
|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 ·填料对腐殖酸吸附实验的研究 | 第49-50页 |
| ·反应条件对腐殖酸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0-55页 |
| ·反应液初始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不同pH条件下纳米TiO_2填料对腐殖酸光催化降解效果 | 第51-53页 |
| ·不同流速条件下腐殖酸的光催化降解效果 | 第53页 |
| ·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腐殖酸的光催化降解效果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应用前景分析 | 第57-65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负载型纳米 Ti O_2光催化技术的应用范围 | 第57-59页 |
| ·水污染治理领域 | 第57-58页 |
| ·空气净化领域 | 第58-59页 |
| ·不同处理方法对腐殖酸的处理效果比较 | 第59-62页 |
| ·与活性污泥法的对比 | 第59-60页 |
| ·与电化学氧化法的对比 | 第60页 |
| ·与Fenton氧化法的对比 | 第60-61页 |
| ·与强化混凝法的对比 | 第61-62页 |
| ·负载型纳米TiO_2光催化处理其他物质的效果对比 | 第62-63页 |
| ·负载型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腐殖酸 | 第62页 |
| ·负载型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甲醛 | 第62页 |
| ·负载型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 | 第62页 |
| ·负载型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阿莫西林 | 第62-63页 |
| ·纳米TiO_2光催化技术的应用的展望 | 第63-64页 |
| ·纳米TiO_2的改性 | 第63页 |
| ·纳米TiO_2的制备方法 | 第63-64页 |
| ·纳米TiO_2的应用机理 | 第64页 |
| ·纳米TiO_2的负面影响 | 第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5页 |
| ·展望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附录A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