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绪论 | 第16-37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6-1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8-30页 |
三、论文架构及创新点 | 第30-33页 |
四、主要资料来源 | 第33-37页 |
第一章 为神仙立传 | 第37-91页 |
一、从神仙方士到方士神仙:神仙形象的塑造 | 第38-50页 |
二、从《列仙传》到《神仙传》:神仙形象的继承与完善 | 第50-91页 |
第二章 《神仙传》版本考 | 第91-115页 |
一、今存《神仙传》之版本概况 | 第91-96页 |
二、说郛本《神仙传》之成立 | 第96-99页 |
三、说郛本与四库本《神仙传》之关系 | 第99-107页 |
四、明代可能存在的《神仙传》流传状况 | 第107-115页 |
第三章 《神仙传》佚文考辨 | 第115-156页 |
一、《神仙传》佚文索隐 | 第116-126页 |
二、疑出他书而误作“神仙传”者 | 第126-136页 |
三、疑出旧本《神仙传》者 | 第136-137页 |
四、《神仙传》与《仙苑编珠》 | 第137-139页 |
五、《神仙传》与《太平御览》 | 第139-143页 |
六、《神仙传》与《绀珠集》《类说》 | 第143-148页 |
七、《神仙传》与《三洞群仙录》 | 第148-150页 |
八、《神仙传》与《汉武帝内传》 | 第150-156页 |
第四章 对诸神仙传文文本流变的考察 | 第156-336页 |
(01) 广成子 | 第156-157页 |
(02) 若士 | 第157-158页 |
(03) 沈文泰 | 第158-159页 |
(04) 彭祖(附黄山君) | 第159-160页 |
(05) 白石生 | 第160-161页 |
(06) 凤纲 | 第161-162页 |
(07) 皇初平 | 第162-164页 |
(08) 吕恭 | 第164页 |
(09) 沈建 | 第164-165页 |
(10) 华子期 | 第165-166页 |
(11) 乐子长 | 第166-168页 |
(12) 卫叔卿 | 第168-171页 |
(13) 魏伯阳 | 第171-175页 |
(14) 沈羲 | 第175-177页 |
(15) 陈安世 | 第177-178页 |
(16) 李八百(附李阿) | 第178-181页 |
(17) 王远 | 第181-184页 |
(18) 伯山甫 | 第184-186页 |
(19) 墨子 | 第186-188页 |
(20) 刘政 | 第188-189页 |
(21) 孙博 | 第189-191页 |
(22) 班孟 | 第191-192页 |
(23) 玉子 | 第192-193页 |
(24) 天门子 | 第193-194页 |
(25) 九灵子(附北极子、绝洞子) | 第194-196页 |
(26) 太阳子 | 第196-197页 |
(27) 太阳女 | 第197页 |
(28) 太阴女 | 第197-198页 |
(29) 太玄女 | 第198-199页 |
(30) 南极子(附黄卢子) | 第199-201页 |
(31) 马鸣生 | 第201-207页 |
(32) 阴长生 | 第207-209页 |
(33) 茅君 | 第209-212页 |
(34) 栾巴 | 第212-216页 |
(35) 淮南王 | 第216-220页 |
(36) 李少君 | 第220-224页 |
(37) 王真 | 第224-225页 |
(38) 陈长 | 第225-226页 |
(39) 樊夫人(附刘纲) | 第226-228页 |
(40) 东陵圣母 | 第228-229页 |
(41) 孔元 | 第229-230页 |
(42) 王烈 | 第230-231页 |
(43) 涉正 | 第231-232页 |
(44) 焦先 | 第232-234页 |
(45) 孙登 | 第234-236页 |
(46) 东郭延 | 第236-237页 |
(47) 灵寿光(附刘凭) | 第237-239页 |
(48) 刘京 | 第239-240页 |
(49) 严青 | 第240-241页 |
(50) 帛和 | 第241-246页 |
(51) 赵瞿 | 第246-247页 |
(52) 宫嵩(附于君、桂君) | 第247-250页 |
(53) 容成公 | 第250页 |
(54) 董仲君 | 第250-251页 |
(55) 倩平吉 | 第251-252页 |
(56) 王仲都 | 第252-253页 |
(57) 程伟妻 | 第253-255页 |
(58) 蓟子训 | 第255页 |
(59) 葛玄 | 第255-259页 |
(60) 左慈 | 第259-260页 |
(61) 王遥 | 第260页 |
(62) 陈永伯 | 第260-261页 |
(63) 太山老父 | 第261-262页 |
(64) 巫炎 | 第262-263页 |
(65) 河上公 | 第263-266页 |
(66) 刘根 | 第266-269页 |
(67) 壶公 | 第269-271页 |
(68) 尹轨 | 第271-274页 |
(69) 介象 | 第274-276页 |
(70) 董奉 | 第276-279页 |
(71) 李根 | 第279-280页 |
(72) 李意期(附李常在) | 第280-282页 |
(73) 王兴 | 第282-283页 |
(74) 黄敬 | 第283-284页 |
(75) 鲁女生 | 第284-285页 |
(76) 甘始 | 第285-286页 |
(77) 封君达 | 第286-289页 |
(78) 老子 | 第289-290页 |
(79) 李仲甫 | 第290-292页 |
(80) 苏仙公 | 第292-295页 |
(81) 成仙公 | 第295-298页 |
(82) 孔安国 | 第298页 |
(83) 郭璞 | 第298-299页 |
(84) 尹思 | 第299-300页 |
(85) 平仲节 | 第300页 |
(86) 董子阳 | 第300-301页 |
(87) 戴孟 | 第301-302页 |
(88) 陈子皇 | 第302-304页 |
附录:《张道陵传》的生成与演变 | 第304-33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36-3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39-359页 |
后记 | 第359-3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61-362页 |
附件 | 第3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