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融资方式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1-22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4-19页 |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20-22页 |
| ·创新点 | 第20-21页 |
| ·局限性 | 第21-22页 |
| 第2章 地方政府融资的理论基础 | 第22-31页 |
| ·地方政府融资的概念和分类 | 第22-26页 |
| ·地方政府融资的概念 | 第22-23页 |
| ·地方政府融资分类 | 第23-26页 |
| ·地方政府融资的理论依据 | 第26-29页 |
| ·财政分权理论 | 第26-27页 |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7-28页 |
| ·储蓄-投资理论 | 第28页 |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1页 |
| 第3章 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9页 |
| ·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 ·融资平台仍是主要融资方式 | 第31-32页 |
| ·融资主体多元化,但资金渠道单一 | 第32-33页 |
| ·融资规模增长过快,加速地方债务风险 | 第33-35页 |
| ·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隐性风险增加 | 第35-36页 |
| ·地方政府融资风险增大的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 ·缺乏制度性设计和规范,融资方式和途径不正规 | 第36页 |
|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融资主体不明晰 | 第36-37页 |
| ·债务危机性处理缺乏硬约束 | 第37页 |
| ·小结 | 第37-39页 |
| 第4章 青岛市地方政府融资的案例分析 | 第39-47页 |
| ·案例 1:青岛J市三大融资平台贷款项目 | 第39-41页 |
| ·公司简介 | 第39-40页 |
| ·三大融资贷款项目对比 | 第40页 |
| ·融资平台贷款方式总结 | 第40-41页 |
| ·案例 2:青岛D生态园BT项目 | 第41-45页 |
| ·项目背景和产业政策 | 第41-42页 |
| ·项目干系人 | 第42页 |
| ·运作模式 | 第42-43页 |
| ·项目内容和合法性 | 第43-44页 |
| ·借款主体的经营状况 | 第44页 |
| ·企业信用状况和抵押、担保状况 | 第44-45页 |
| ·还款来源和风险分析 | 第45页 |
| ·经验总结 | 第45-47页 |
| 第5章 地方政府融资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47-53页 |
| ·以债券融资为主的美国模式 | 第47-50页 |
| ·发行主体 | 第47-48页 |
| ·发行制度和信息披露 | 第48-49页 |
| ·市政债券结构 | 第49页 |
| ·法律约束和监管 | 第49-50页 |
| ·以政策性金融为主的日本模式 | 第50-51页 |
| ·发行主体 | 第50页 |
| ·发行制度 | 第50页 |
| ·偿还机制 | 第50-51页 |
| ·两种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 第51-52页 |
| ·要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合理划分 | 第51页 |
| ·债券融资应当成为融资方式的首选 | 第51-52页 |
| ·形成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 第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6章 优化地方政府融资方式的政策建议 | 第53-59页 |
| ·完善地方政府融资方式的建议 | 第53-56页 |
| ·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善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 第53-54页 |
| ·推行地方政府债券,强化市场约束 | 第54-55页 |
| ·大力推广使用PPP模式融资 | 第55页 |
| ·强化风险内控和外部监管,硬化预算约束 | 第55-56页 |
| ·创新地方政府融资方式的配套措施 | 第56-58页 |
| ·建立地方政府偿债准备金制度 | 第56页 |
| ·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 第56-57页 |
|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监督机制 | 第57页 |
| ·建立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