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高压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影响因子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南亚高压的各类指数 | 第12-13页 |
·南亚高压的结构 | 第13页 |
·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进退 | 第13-14页 |
·南亚高压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 第14-15页 |
·数值模拟和数值预报方法对南亚高压的研究 | 第15-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0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资料及研究区域的选定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M-K检验 | 第21-22页 |
·EOF分析 | 第22-23页 |
·奇异值分解 | 第23-25页 |
·小波分析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南亚高压特征指数变化 | 第27-55页 |
·南亚高压脊线位置 | 第27-35页 |
·南亚高压面积 | 第35-40页 |
·南亚高压强度 | 第40-46页 |
·南亚高压中心位置 | 第46-50页 |
·南亚高压东脊点 | 第50-52页 |
·各指数间相关关系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南亚高压移动过程中结构变化 | 第55-113页 |
·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年变化 | 第55-56页 |
·南亚高压移动过程中热力场结构变化 | 第56-73页 |
·温度场结构变化 | 第56-68页 |
·感热场变化 | 第68-70页 |
·潜热场变化 | 第70-73页 |
·南亚高压移动过程中动力场结构变化 | 第73-109页 |
·涡度场结构变化 | 第73-85页 |
·散度场结构变化 | 第85-97页 |
·垂直速度变化 | 第97-109页 |
·脊线偏南、偏北年100hPa高度场合成分析 | 第109-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第五章 影响南亚高压的相关因子 | 第113-130页 |
·青藏高原气温 | 第113-117页 |
·南亚高压上高原时间 | 第113-114页 |
·青藏高原不同月份气温对南亚高压上高原时间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海温异常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 第117-121页 |
·坎顿岛海温 | 第117-119页 |
·TNI指数 | 第119-121页 |
·南半球高压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 第121-125页 |
·马斯克林高压 | 第121-123页 |
·澳大利亚高压 | 第123-125页 |
·夏季与索马里急流的关系 | 第125-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的关系 | 第130-171页 |
·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的EOF分析 | 第130-133页 |
·100hPaEOF分析 | 第130-132页 |
·500hPaEOF分析 | 第132-133页 |
·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的奇异值分解 | 第133-135页 |
·夏季南亚高压脊线南北异常位置对西太副高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的关系 | 第136-168页 |
·西太副高各指数分析 | 第136-140页 |
·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各指数相关分析 | 第140-141页 |
·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东西摆动的关系 | 第141-163页 |
·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南北摆动的关系 | 第163-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71-175页 |
·全文总结 | 第171-173页 |
·特色与创新点 | 第173页 |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173-175页 |
在学期间的硏究成果 | 第175-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