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9-11页 |
·课题来源 | 第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震源车侧翻保护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侧翻保护结构设计现状 | 第11-15页 |
·侧翻保护结构评价标准 | 第15-17页 |
·侧翻保护结构试验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本文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震源车侧翻仿真分析研究 | 第24-64页 |
·震源车侧翻碰撞仿真相关理论 | 第24-33页 |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 第24-27页 |
·大变形动力学有限元理论 | 第27-29页 |
·接触——碰撞数值计算方法 | 第29-33页 |
·LS-DYNA和HYPERMESH仿真软件的功能及简介 | 第33-35页 |
·LS-DYNA软件 | 第33-35页 |
·HYPERMESH软件 | 第35页 |
·可控震源车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震源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41页 |
·网格划分 | 第37-40页 |
·材料设定 | 第40-41页 |
·假人模型的选取 | 第41-43页 |
·边界条件 | 第43-44页 |
·侧翻工况的确定 | 第44-48页 |
·侧翻仿真环境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大地模型的建立 | 第48页 |
·大地模型的材料设定 | 第48-49页 |
·整体有限元模型 | 第49-50页 |
·震源车侧翻碰撞分析 | 第50-63页 |
·整车运动状态分析 | 第50-54页 |
·关键部件变形与假人姿态分析 | 第54-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3章 震源车侧翻保护结构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64-74页 |
·安全保护评价体系 | 第64-69页 |
·指标一:头部损伤评价指标 | 第65页 |
·指标二:颈部损伤评价指标 | 第65-66页 |
·指标三:胸部部损伤评价指标 | 第66-67页 |
·简明伤害标准 | 第67-69页 |
·性能评价体系 | 第69-72页 |
·指标一:侧翻保护结构能量吸收率 | 第70-71页 |
·指标二:驾驶室能量吸收率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4章 基于安全保护性能评价体系的碰撞仿真分析 | 第74-97页 |
·侧翻保护结构安全保护性评价指标分析 | 第74-90页 |
·头部损伤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 第74-78页 |
·颈部损伤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 第78-83页 |
·胸部损伤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 第83-87页 |
·安全保护性评价体系综合分析 | 第87-90页 |
·侧翻保护结构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 第90-95页 |
·侧翻保护结构能量吸收率 | 第90-93页 |
·驾驶室能量吸收率 | 第93-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5章 基于塑性铰的震源车侧翻保护结构改进研究 | 第97-122页 |
·侧翻保护结构改进研究 | 第97-110页 |
·塑性铰理论基础 | 第97-105页 |
·塑性铰方案设计 | 第105-108页 |
·塑性铰孔方案对比分析 | 第108-110页 |
·塑性铰孔在侧翻保护结构上的设置 | 第110页 |
·新型侧翻保护结构安全和性能仿真对比分析 | 第110-121页 |
·新型侧翻保护结构的数值分析模型 | 第111-112页 |
·安全保护评价指标对比分析 | 第112-116页 |
·性能评价指标对比分析 | 第116-118页 |
·侧翻保护结构焊缝处应力场对比分析 | 第118-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总结 | 第122-123页 |
·创新点 | 第123页 |
·研究展望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