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 ·气体辅助重力驱理论 | 第7-8页 |
| ·国外开采油藏地质特征实例 | 第8-10页 |
| ·国内气体辅助重力驱油技术现状 | 第10-11页 |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第2章 气体辅助重力驱驱油机理 | 第14-22页 |
| ·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法及其原理 | 第14-16页 |
| ·注气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 ·不同注入气对原油物性的影响 | 第15页 |
| ·注气评价方法 | 第15-16页 |
| ·气体辅助重力驱机理 | 第16-19页 |
| ·气体辅助重力驱驱油机理 | 第17-18页 |
| ·气体辅助重力驱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 ·实现重力驱的油藏选择原则 | 第19页 |
| ·注气驱主要影响因素 | 第19-22页 |
| ·地层参数的影响 | 第19-20页 |
| ·微观驱替机理的影响 | 第20-22页 |
| 第3章 油藏流体相态及注气实验模拟研究 | 第22-39页 |
| ·地层原油注干气相态模拟研究 | 第22-30页 |
| ·PVT相态实验拟合 | 第22-24页 |
| ·原始地层流体注干气配伍性实验模拟研究 | 第24-27页 |
| ·原始地层流体注干气相态动态特征模拟研究 | 第27-30页 |
| ·长岩心驱替实验模拟研究 | 第30-36页 |
| ·长岩心驱替实验 | 第30-33页 |
| ·实验拟合基本参数 | 第33-34页 |
| ·水平水驱后注干气驱替实验拟合 | 第34-35页 |
| ·岩心倾斜50°水驱后注干气驱替实验拟合 | 第35-36页 |
| ·长岩心气驱油数值模拟研究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气体辅助重力驱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64页 |
| ·大倾角油藏地质简况 | 第39页 |
| ·基础方案的建立 | 第39-46页 |
| ·直井与水平井井距研究 | 第41-42页 |
| ·不同开发方式对比 | 第42-43页 |
| ·不同地层流体开发方式对比 | 第43-46页 |
| ·油藏条件适应性分析 | 第46-55页 |
| ·油藏渗透率分析 | 第46-49页 |
| ·地层倾角分析 | 第49-52页 |
| ·油层厚度分析 | 第52页 |
| ·油藏孔隙度分析 | 第52-53页 |
| ·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 第53-55页 |
| ·含油饱和度分析 | 第55页 |
| ·注采参数敏感性研究 | 第55-60页 |
| ·不同注气速度敏感性研究 | 第55-57页 |
| ·不同采油速度敏感性研究 | 第57-59页 |
| ·不同压力保持水平敏感性研究 | 第59-60页 |
| ·影响因素正交试验 | 第60-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气体辅助重力驱采收率预测方法 | 第64-75页 |
| ·最大重力驱油量 | 第64-65页 |
| ·Richardson-Blackwell采收率预测方法 | 第65-67页 |
| ·基于量纲分析采收率预测方法 | 第67-74页 |
| ·相似理论 | 第67-68页 |
| ·GAGD无量纲分析 | 第68-72页 |
| ·无因次组数值模拟研究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