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自然保护区评价研究 | 第11-13页 |
·自然保护区评价研究概况 | 第11页 |
·自然保护区评价研究体系 | 第11-12页 |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研究进展 | 第12页 |
·自然保护区保护评价方法 | 第12-13页 |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研究主要存在问题 | 第13-15页 |
2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5-21页 |
·自然环境 | 第15-16页 |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自然条件 | 第15-16页 |
·自然资源 | 第16-18页 |
·森林资源 | 第16-17页 |
·野生动物资源 | 第17页 |
·野生植物资源 | 第17-18页 |
·湿地资源 | 第18页 |
·自然保护区功能概况 | 第18-21页 |
·保护区生态功能 | 第18-19页 |
·保护区社会功能 | 第19-20页 |
·经济效益 | 第20-2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1-23页 |
·正态等距分析法 | 第23页 |
·景观指数计算方法 | 第23-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4 林地质量现状分析 | 第26-47页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26-27页 |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26页 |
·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 第26-27页 |
·评价指标赋值 | 第27-28页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28页 |
·等级评定 | 第28-29页 |
·林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 第29页 |
·评价结果 | 第29-44页 |
·兴安落叶松各植被群落类型林地质量状况评价 | 第29-42页 |
·林地质量状况总体评价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7页 |
5 森林资源数量保护成效分析 | 第47-67页 |
·林地面积变化分析 | 第47-55页 |
·林地面积现状分析 | 第47-50页 |
·林地面积变化分析 | 第50页 |
·林地地类转移分析 | 第50-55页 |
·林分蓄积变化分析 | 第55-62页 |
·林分蓄积现状分析 | 第55-61页 |
·林分蓄积资源特点 | 第61页 |
·林分蓄积变化分析 | 第61-62页 |
·林分资源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 | 第62-66页 |
·树种结构变化分析 | 第62-65页 |
·龄级结构变化分析 | 第65-66页 |
·资源分布地域性特点 | 第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6 森林资源质量保护成效评价分析 | 第67-123页 |
·森林可持续性保护成效评价分析 | 第67-93页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67-68页 |
·评价指标赋值 | 第68-69页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69页 |
·等级评定 | 第69-70页 |
·森林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指数 | 第70页 |
·评价结果 | 第70-93页 |
·森林自然性保护成效评价分析 | 第93-120页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93-94页 |
·评价指标赋值 | 第94-95页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95页 |
·等级评定 | 第95-96页 |
·森林自然性综合评价指数 | 第96页 |
·评价结果 | 第96-120页 |
·小结 | 第120-123页 |
7 森林资源功效保护成效评价分析 | 第123-213页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123-125页 |
·水土保护 | 第123-124页 |
·净化环境 | 第124-125页 |
·生物多样性 | 第125页 |
·评价方法 | 第125-127页 |
·TOPSIS评价法 | 第125-127页 |
·等级划分 | 第127页 |
·评价指数的计算 | 第127页 |
·评价结果 | 第127-210页 |
·杜鹃—兴安落叶松白桦针阔混交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 第127-135页 |
·杜香—兴安落叶松白桦针阔混交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 第135-143页 |
·偃松—兴安落叶松白桦针阔混交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 第143-151页 |
·香藓—兴安落叶松白桦针阔混交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 第151-159页 |
·杜鹃—兴安落叶松针叶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 第159-167页 |
·杜香—兴安落叶松针叶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 第167-174页 |
·苔藓—兴安落叶松针叶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 第174-182页 |
·香藓—兴安落叶松针叶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 第182-190页 |
·偃松—兴安落叶松针叶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 第190-198页 |
·苔藓—兴安落叶松白桦针阔混交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 第198-206页 |
·森林功效总体保护成效分析 | 第206-210页 |
·小结 | 第210-213页 |
8 景观保护成效评价分析 | 第213-233页 |
·景观要素分类 | 第213页 |
·景观指数选取 | 第213页 |
·研究结果 | 第213-232页 |
·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 第213-217页 |
·景观完整性纵向比较分析 | 第217-225页 |
·景观完整性横向比较分析 | 第225-232页 |
·小结 | 第232-233页 |
9 结论与讨论 | 第233-237页 |
·结论 | 第233-235页 |
·讨论 | 第235-237页 |
附件:内蒙古汗马自然保护区常见植物名录 | 第237-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247-255页 |
个人简介 | 第255-257页 |
导师简介 | 第257-259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259-261页 |
致谢 | 第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