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农场论文

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生成路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引言第9-13页
 一、 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述评第9-11页
  (一) 研究背景第9-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页
  (三) 研究现状述评第10-11页
 二、 研究思路第11页
 三、 主要内容第11页
 四、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第11-13页
  (一) 研究方法第11-12页
  (二) 本文创新点第12页
  (三) 不足之处第12-13页
第一章 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的基本概述第13-23页
 一、 我国特色家庭农场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3-16页
  (一) 家庭农场的定义第13页
  (二) 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的特殊性第13-14页
  (三) 我国特色家庭农场和其他主要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第14-16页
 二、 发展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的理论基础第16-23页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家庭经营的理论概述第16-19页
  (二) 西方学者有关家庭农场的理论第19-21页
  (三)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第21-23页
第二章 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生成的依据第23-30页
 一、 现实依据第23-25页
  (一) 家庭农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与农业生产具有天然的契合性第23-24页
  (二) 家庭农场能够解决当前农业生产规模小,土地用途不清的难题第24页
  (三) 家庭农场能够解决农业商品化水平低、市场风险大的难题第24页
  (四) 家庭农场能破解“谁来种地”的核心问题第24-25页
  (五) 家庭农场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必然选择第25页
 二、 政策依据第25-27页
  (一) 加大补贴力度,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倾斜第26页
  (二)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第26页
  (三) 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第26-27页
 三、 制度依据第27-30页
  (一) 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制度逐步完善第27-28页
  (二)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第28页
  (三)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第28-29页
  (四) 农村市场制度的初步建立第29-30页
第三章 当前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生成的现状及其障碍分析第30-38页
 一、 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的生成现状第30页
 二、 我国特色家庭农场两种典型生成路径第30-33页
  (一) 浙江宁波模式第30-31页
  (二) 上海松江模式第31-33页
 三、 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生成的障碍分析第33-38页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慢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第33页
  (二) 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第33-34页
  (三)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第34-35页
  (四) 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第35-36页
  (五) 家庭农场融资困难,经营风险大第36页
  (六) 家庭农场主素质不高第36-37页
  (七) 政府对家庭农场的引导和支持不够第37-38页
第四章 国外家庭农场生成路径和启示第38-47页
 一、 英国家庭农场生成路径第38-39页
  (一) 圈地运动是加速英国家庭农场制度建立的助推器第38页
  (二) 大力发展优势农业产业保障英国家庭农场制活力的关键第38-39页
  (三) 技术进步大大加速了英国家庭农场制的建立第39页
  (四) 政府提供政策性支持,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第39页
 二、 美国家庭农场生成发展路径第39-42页
  (一) 建立产权明晰、权利充分的土地私有制第39-40页
  (二) 建立专业化与规模化的市场经营体制第40页
  (三) 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技术现代化的服务体系第40页
  (四) 实施完善的农业保护政策,增加农场主收入第40-41页
  (五) 建立便利、开放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第41-42页
 三、 日本家庭农场生成发展路径第42-43页
  (一) 多筹并举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42页
  (二) 实施严格的家庭农场主准入制度第42-43页
  (三) 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生物、化学技术第43页
  (四) 农协对农场的生产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43页
 四、 启示第43-47页
  (一) 英国家庭农场生成发展启示第43-44页
  (二) 美国家庭农场生成发展启示第44-45页
  (三) 日本家庭农场发展的启示第45-47页
第五章 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生成路径及其对策建议第47-58页
 一、 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的生成路径选择第47-49页
  (一) 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原则第47页
  (二) 不平衡性原则第47-48页
  (三) 渐进性原则第48页
  (四) 适度规模原则第48-49页
 二、 对策建议第49-58页
  (一) 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第49-50页
  (二) 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第50-52页
  (三) 优化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52-53页
  (四)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第53-54页
  (五) 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经营风险第54-55页
  (六) 培育新型家庭农场主第55-56页
  (七) 加强政府对家庭农场的引导和支持第56-58页
结论与展望第58-59页
 一、 结论第58页
 二、 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国后陈云的经济稳定思想及当代意义
下一篇:集成式袖衩机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