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新三板融资法律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国外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 第13-14页 |
·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 第14-15页 |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15-17页 |
2.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现状分析 | 第17-24页 |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现状 | 第17-20页 |
·向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融资 | 第17-18页 |
·股权融资方式 | 第18-19页 |
·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融资方式 | 第19-20页 |
·私募股权的融资方式 | 第20页 |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特点 | 第20-22页 |
·吸引投资者较少 | 第21页 |
·融资存在壁垒,市场力量难以发挥 | 第21页 |
·技术创新程度越高,资金投入越大 | 第21-22页 |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特殊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融资环境问题 | 第22-23页 |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 第23-24页 |
3. 科技型中小企业新三板融资的积极效应 | 第24-30页 |
·新三板有利于规范企业内部管理结构 | 第24-25页 |
·新三板挂牌的制度要求 | 第24页 |
·转板、降板制度的对公司具有激励作用 | 第24-25页 |
·新三板融资有利于给企业带来风险投资 | 第25-26页 |
·企业在新三板能够降低长期融资成本 | 第26页 |
·新三板融资有利于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 第26页 |
·新三板制度的创新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影响 | 第26-30页 |
·挂牌条件的降低标示新三板扩容 | 第26-28页 |
·转板通道初步规范及意义 | 第28-29页 |
·引入做市商制度及意义 | 第29-30页 |
4. 新三板市场的主体及交易制度 | 第30-36页 |
·新三板市场的法律性质 | 第30-31页 |
·新三板规则与其他股票交易场所的区别 | 第31-33页 |
·新三板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地位 | 第31-32页 |
·新三板规则与创业板规则的比较 | 第32-33页 |
·新三板市场的市场主体和交易制度 | 第33-36页 |
·新三板的市场交易主体 | 第33-34页 |
·新三板交易规则和相关制度 | 第34-36页 |
5.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新三板制度亟待完善的问题 | 第36-43页 |
·新三板业务规则待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欠缺 | 第36-37页 |
·业务规则仍待完善 | 第36页 |
·资本市场结构不健全 | 第36-37页 |
·转板、退板机制的欠缺 | 第37-39页 |
·是完善资本市场的必然要求 | 第38页 |
·退市制度是对投资者保护的必然措施 | 第38-39页 |
·现实的呼唤:做市商制度亟待完善 | 第39-43页 |
·做市商的做市动力问题 | 第40-41页 |
·做市商操纵市场的防范问题 | 第41-42页 |
·相应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的漏洞问题 | 第42-43页 |
6. 英美相关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43-51页 |
·美国的多层次场外市场相关制度 | 第43-47页 |
·美国多层次场外市场的形成 | 第43-44页 |
·多层次市场的美国转板制度 | 第44-45页 |
·美国多层次交易市场做市商制度 | 第45-47页 |
·英国的多层次场外市场相关制度 | 第47-49页 |
·英国多层次资本市场 | 第47-48页 |
·多层次资本市场在英国的转板制度 | 第48页 |
·做市商制度 | 第48-49页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49-51页 |
·借鉴意义 | 第49页 |
·优秀制度的引进 | 第49-51页 |
7.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新三板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51-62页 |
·新三板业务制度的改进 | 第51-52页 |
·转板制度的优化建议 | 第52-54页 |
·完善新三板转板制度的意义 | 第52页 |
·新三板转板的法律障碍及可能性 | 第52-53页 |
·转板制度的完善方案 | 第53-54页 |
·做市商制度的完善 | 第54-59页 |
·各方权利义务的平衡 | 第54-56页 |
·健全市场交易的监管规则 | 第56-57页 |
·健全做市商退出机制 | 第57-58页 |
·对做市场队伍的要求 | 第58-59页 |
·退市的相关建议 | 第59-62页 |
·市场主导退市标准 | 第59-60页 |
·重组上市的规范化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