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前言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33页 |
·骨腱结合部结构特点 | 第12-14页 |
·骨腱结合部解剖结构 | 第12-13页 |
·髌骨-髌腱结合部解剖结构 | 第13-14页 |
·骨腱结合部常见损伤及原因 | 第14-16页 |
·骨腱结合部损伤的发生机制 | 第16-19页 |
·骨腱结合部损伤局部病理变化 | 第19-20页 |
·病理结构变化 | 第19页 |
·细胞外胶原纤维变化 | 第19-20页 |
·骨腱结合部慢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骨腱结合部慢性损伤的动物模型 | 第20-21页 |
·骨腱结合部损伤的愈合过程 | 第21-23页 |
·骨腱结合部损伤愈合的干预手段 | 第23-27页 |
·Micro-CT技术的原理 | 第27页 |
·Micro-CT在骨显微结构方面的应用 | 第27-31页 |
·骨密度等指标的测定 | 第28-29页 |
·骨微细结构的测定 | 第29-31页 |
·Micro-CT在骨腱结合部损伤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骨在骨腱结合部愈合中的作用 | 第32-33页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33-42页 |
·实验对象及分组 | 第33页 |
·实验方案 | 第33-35页 |
·动物麻醉 | 第33页 |
·循环载荷建立过度使用性模型 | 第33-34页 |
·标本采集 | 第34-35页 |
·标本处理方法 | 第35-37页 |
·Micro-CT扫描和图像重建 | 第35-36页 |
·石蜡切片的制备 | 第36-37页 |
·H&E染色 | 第37页 |
·评价方法和指标 | 第37-41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37页 |
·Micro-CT图像重建 | 第37-39页 |
·重建灰度值的选择 | 第39-41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41-42页 |
4 结果 | 第42-46页 |
·组织学结果 | 第42-43页 |
·Mirco-CT结果 | 第43-46页 |
·TV、BV和BS | 第43-44页 |
·BS/BV、BS/TV和骨体积分数(BV/TV) | 第44-45页 |
·骨超微结构结果(Tb.N、Tb.Th、Tb.Pf) | 第45-46页 |
5 讨论 | 第46-51页 |
·兔髌骨-髌腱骨腱结合部慢性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低强度循环载荷对骨腱结合部骨量变化的作用 | 第47-50页 |
·低强度循环载荷对非骨区骨量变化的作用 | 第47-49页 |
·低强度循环载荷对骨区骨量变化的作用 | 第49-50页 |
·低强度循环载荷对骨腱结合部骨区骨微细结构的作用 | 第50-51页 |
6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