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诈骗罪的处分行为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6-8页 |
| 二 处分行为是否必要及其含义 | 第8-16页 |
| (一)处分行为是否必要 | 第8-11页 |
| (二)处分行为的含义 | 第11-16页 |
| 1 所有权转移说及其问题 | 第11-12页 |
| 2 占有转移说及相关问题梳理 | 第12-13页 |
| 3 处分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13-16页 |
| 三 处分主体的能力与权限 | 第16-23页 |
| (一)处分主体的处分能力 | 第16-18页 |
| (二)财产处分者的权限与地位 | 第18-23页 |
| 1 财产处分者与被害人是同一人 | 第18-19页 |
| 2 受骗者与被害人不是同一人 | 第19-23页 |
| 四 处分对象 | 第23-31页 |
| (一)财物作为处分对象 | 第23-25页 |
| 1 动产与不动产 | 第23-24页 |
| 2 合法财产和非法财产 | 第24-25页 |
| (二)财产性利益作为处分对象 | 第25-31页 |
| 1 财物请求权的取得与债务的免除 | 第25-26页 |
| 2 返还请求权与货款请求权 | 第26-27页 |
| 3 骗取劳务案件中的处分行为 | 第27-29页 |
| 4 债务延期履行类诈骗中的处分行为 | 第29-31页 |
| 五 处分行为的主观方面 | 第31-36页 |
| (一)处分意思是否必要 | 第31-33页 |
| (二)处分意思的内容 | 第33-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