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虚拟社交文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17页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一)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虚拟社交及虚拟社交文化 | 第17-27页 |
第一节 虚拟交往:网络时代的生存方式 | 第17-19页 |
一、 网络时代的社会交往更迭 | 第17-18页 |
二、 虚拟社交异军突起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文化新格局:虚拟社交文化初探 | 第19-27页 |
一、 文化探讨的多重视角 | 第19-20页 |
二、 虚拟社交文化的孕育及发展 | 第20-23页 |
三、 虚拟社交文化的内核与外延 | 第23-25页 |
四、 虚拟社交文化的构成要素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大学生虚拟社交文化的特征及本质 | 第27-39页 |
第一节 大学生虚拟社交文化的表现形式 | 第27-32页 |
一、 交往要素的改变 | 第27-29页 |
二、 交往过程的变革 | 第29-30页 |
三、 话语形态的革新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大学生虚拟社交文化的形态特征 | 第32-35页 |
一、 多元性与主导性共存 | 第32-33页 |
二、 矛盾性与兼容性同生 | 第33-34页 |
三、 偶然性与依赖性并具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大学生虚拟社交文化的本质 | 第35-39页 |
一、 形成社会认同 | 第35-36页 |
二、 满足精神需求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大学生虚拟社交文化的理论审视与现实观照 | 第39-53页 |
第一节 近现代交往理论及其借鉴 | 第39-43页 |
一、 近现代交往理论与虚拟交往 | 第39-42页 |
二、 各交往理论对本研究的借鉴意义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大学生虚拟社交文化的现实依据 | 第43-53页 |
一、 大学生虚拟社交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43-46页 |
二、 大学生虚拟社交的案例分析 | 第46-50页 |
三、 大学生虚拟交往文化的类型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大学生虚拟社交文化的效应圈 | 第53-67页 |
第一节 大学生虚拟社交文化的积极作用 | 第53-56页 |
一、 扩大大学生交往范围,拓宽生存领域 | 第53页 |
二、 充实大学生交往内容,革新思想体系 | 第53-54页 |
三、 丰富大学生交往手段,提升交往能力 | 第54-55页 |
四、 强化大学生交往功能,促进自身发展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大学生虚拟社交文化的消极影响 | 第56-58页 |
一、 混淆大学生的交往认知 | 第56页 |
二、 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 第56-57页 |
三、 降低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 第57页 |
四、 异化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大学生虚拟社交文化的总体效应 | 第58-62页 |
一、 虚拟社交文化的“两极”综合效力 | 第58-61页 |
二、 虚拟社交与现实交往的互补共长 | 第61-62页 |
第四节 大学生虚拟社交文化的作用机理 | 第62-67页 |
一、 交往行为的效仿 | 第62-63页 |
二、 主体生存的选择 | 第63页 |
三、 交往活动的践行 | 第63-64页 |
四、 文化博弈的推力 | 第64-67页 |
第五章 虚拟社交环境下的教育对策 | 第67-77页 |
第一节 推进主流意识建设,坚守正确认识方向 | 第67-69页 |
一、 变革“三观”教育,坚守主流方向 | 第67-68页 |
二、 加强人格教育,夯实内在基础 | 第68页 |
三、 注重意识教育,激发前导作用 | 第68-69页 |
第二节 掌握交往行为艺术,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 第69-71页 |
一、 构建教育主体间和谐的交往关系 | 第69-70页 |
二、 践行教育主体间互动的交往模式 | 第70-71页 |
第三节 占领网络新型阵地,构筑健康虚拟社区 | 第71-73页 |
一、 建设校园虚拟社区,搭建德育新平台 | 第71-72页 |
二、 完善学校网络安全保障机制 | 第72-73页 |
第四节 共建学校社会联动,营造良好交往境域 | 第73-77页 |
一、 提升学生社团质量,改进校园社交氛围 | 第73-74页 |
二、 搭建多元实践平台,优化社会交往环境 | 第74-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