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第一章 五音戏的生成空间 | 第12-22页 |
第一节 五音戏生成的自然空间——优越的地理空间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五音戏生成的文化空间——齐鲁文化 | 第13-16页 |
一、儒家文化——人本之美 | 第13-14页 |
二、聊斋文化——改编之源 | 第14-15页 |
三、孝文化——人文关怀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追溯五音戏产生的时间 | 第16-17页 |
第四节 “五音戏”名称的演变 | 第17-22页 |
一、起源于秧“歌” | 第17页 |
二、“姑娘腔和巫娘腔”之遗音 | 第17-18页 |
三、“zhou gu zi”之变 | 第18-19页 |
四、“五人班”时期 | 第19-21页 |
五、“五音戏”得名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表演语境下的五音戏 | 第22-37页 |
第一节 表演的内容——五音戏剧目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表演的语言——五音戏的唱词、唱腔及伴奏乐器 | 第23-29页 |
一、唱词及方言特色 | 第23-27页 |
二、唱腔及伴奏乐器 | 第27-29页 |
第三节 表演的主体——“戏里戏外”的俗民群体 | 第29-33页 |
一、演员之需——“喜得人掉眼泪”的戏里角色 | 第29-32页 |
二、听众之需——“戏外”观众“戏里”在 | 第32-33页 |
第四节 表演的场景——舞台的“变换”和多样化 | 第33-37页 |
一、农村搭台唱戏——看“舞台”和“戏”的变化 | 第33-35页 |
二、新时期“专业舞台”的多样化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关于五音戏生存空间的思考 | 第37-45页 |
第一节 解读五音戏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的变化 | 第37-39页 |
一、五音戏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 | 第37页 |
二、传承:代代相传也在更新换代 | 第37-39页 |
第二节 五音戏的“传统味道”在哪里? | 第39-40页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对五音戏生存发展的保护 | 第40-45页 |
一、知识办院就要“人才培养” | 第40-42页 |
二、演出是生存发展之本 | 第42页 |
三、政府支持是关键 | 第42-43页 |
四、化无形的约定俗成为有形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一 | 第49-50页 |
附录二 | 第50-52页 |
附录三 | 第52-67页 |
附录四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