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社会责任与环境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社会责任涵义 | 第19-20页 |
·社会责任的含义 | 第19页 |
·社会责任的特点 | 第19-20页 |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作用 | 第20页 |
·环境绩效与环境绩效评价的涵义 | 第20-24页 |
·环境绩效的含义 | 第20-21页 |
·环境绩效评价的含义 | 第21页 |
·环境绩效评价的方法 | 第21-23页 |
·环境绩效评价的作用 | 第23-24页 |
·社会责任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相互作用 | 第24-25页 |
·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 | 第24页 |
·环境绩效评价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 第24-25页 |
·社会责任下环境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5-26页 |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第26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现有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及设计 | 第28-34页 |
·环境质量绩效评价存在的局限性 | 第28-29页 |
·缺少企业改善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 | 第28页 |
·环境绩效评价的视角单一 | 第28-29页 |
·缺少对企业环境质量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规定 | 第29页 |
·环境财务绩效评价存在的局限性 | 第29-30页 |
·环境效益指标的关注度不够 | 第29-30页 |
·缺少对环保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关注 | 第30页 |
·缺少反应企业自身特点的财务绩效指标 | 第30页 |
·环境绩效评价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 | 第30-32页 |
·环境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 第30页 |
·缺乏系统规范的指标体系 | 第30-31页 |
·缺少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指标 | 第31页 |
·定性指标比重过多 | 第31-32页 |
·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改进设计思路 | 第32-33页 |
·加入社会责任维度 | 第32页 |
·提高定量指标的数量和质量 | 第32-33页 |
·强调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与模型构建 | 第34-40页 |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功能定位 | 第34页 |
·环境绩效的指示与监控 | 第34页 |
·环境绩效的控制与反馈 | 第34页 |
·组织内外的交流与沟通 | 第34页 |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 第34-36页 |
·维度设计思路及选取原则 | 第34-35页 |
·环境质量维度 | 第35页 |
·环境财务维度 | 第35-36页 |
·社会责任履行维度 | 第36页 |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环境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第36-39页 |
·AHP层次分析法的选取 | 第36-37页 |
·确立层次结构 | 第37页 |
·构建判断矩阵 | 第37-38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案例分析 | 第40-46页 |
·公司简介 | 第40页 |
·层次分析法下指标选取与权重设定 | 第40-43页 |
·建立环境绩效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 | 第40-41页 |
·定量指标评价 | 第41-42页 |
·定性指标评价 | 第42-43页 |
·层次分析法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环境质量维度评价结果 | 第43-44页 |
·环境绩效维度评价结果 | 第44页 |
·社会责任维度评价结果 | 第44页 |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6 提升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对策 | 第46-51页 |
·落实生产方式的转变以保证环境质量 | 第46-47页 |
·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线 | 第46页 |
·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 第46-47页 |
·加大对科研技术的改革投入 | 第47页 |
·积极改善企业环境财务绩效 | 第47-48页 |
·制定环境目标实现环境效益 | 第47-48页 |
·建立环境成本预算控制体系 | 第48页 |
·完善环境绩效的披露制度 | 第48页 |
·培养和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养成 | 第48-50页 |
·对环保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 第49页 |
·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环保知识教育 | 第49页 |
·实现消费者的监督反馈与引导 | 第49-50页 |
·创造将社会与企业内化为一体的企业文化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