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非饱和储层岩石动电耦合微观机理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孔隙介质流动电位效应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10-13页
   ·储层电渗效应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3-15页
   ·研究内容第15-16页
   ·研究方法第16-17页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二章 稳恒条件下油水饱和孔隙介质流动电位特性第18-43页
   ·油水饱和孔隙介质的双电层电位理论基础第18-19页
   ·考虑孔隙介质润湿性的水湿毛管模型第19-20页
   ·水湿孔隙介质的动电效应第20-27页
     ·水湿孔隙介质第一类毛管模型第20-24页
     ·水湿孔隙介质第二类毛管模型第24-26页
     ·水湿孔隙介质第三类毛管模型第26页
     ·水湿孔隙介质第四类毛管模型第26页
     ·水湿孔隙介质流动电位计算方法第26-27页
   ·油湿孔隙介质稳恒条件下的动电效应第27-31页
     ·油湿孔隙介质第一类毛管模型第28-30页
     ·油湿孔隙介质第二类毛管和第四类毛管模型第30页
     ·油湿孔隙介质第三类毛管模型第30-31页
     ·油湿孔隙介质流动电位的计算第31页
   ·无浓差极化效应时流动电位的计算实例第31-38页
     ·含水饱和度与流动电位耦合系数的关系第32-33页
     ·溶液浓度和阳离子交换量与流动电位耦合系数的关系第33-35页
     ·孔隙度和渗透率与流动电位耦合系数的关系第35-37页
     ·水膜厚度与流动电位耦合系数的关系第37-38页
   ·浓差极化效应下的流动电位效应第38-41页
     ·不同阳离子交换量下的流动电位效应第38-40页
     ·不同孔隙度和渗透率下的流动电位效应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水相润湿油水饱和孔隙介质频率域动电效应第43-52页
   ·水湿毛管模型第43-44页
   ·频率域中水相润湿孔隙介质流动电位第44-48页
     ·水相润湿毛管中电流密度的欧姆定律第44-47页
     ·水相润湿岩石电流密度的欧姆定律第47-48页
   ·结果与讨论第48-51页
     ·含水饱和度对流动电位耦合系数频散特性的影响第49-50页
     ·水膜厚度对流动电位耦合系数频散特性的影响第50-51页
     ·地层水矿化度对流动电位耦合系数频散特性的影响第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气水两相饱和孔隙岩石中的电化学耦合理论第52-69页
   ·孔隙介质内气水两相流毛管模型第52-54页
   ·孔隙通道内气水两相弹状流的毛管模型第54-55页
   ·孔隙通道内气水两相弹状流流动电位理论第55-59页
   ·流动电位的计算公式第59-60页
   ·流动电位耦合系数与孔隙介质电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第60-63页
     ·流动电位耦合系数与溶液浓度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第60-61页
     ·流动电位耦合系数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第61-62页
     ·流动电位耦合系数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第62-63页
     ·流动电位耦合系数与水膜厚度的关系第63页
   ·气水两相动电系数与孔隙介质电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第63-66页
     ·气水两相动电系数与溶液浓度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第63-64页
     ·气水两相动电系数与孔隙度的关系第64-65页
     ·气水两相动电系数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第65页
     ·气水两相动电系数与水膜厚度的关系第65-66页
   ·气水两相电导率与孔隙介质电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第66-68页
     ·气水两相电导率与溶液浓度的关系第66页
     ·气水两相电导率与孔隙度的关系第66-67页
     ·气水两相电导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结论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定向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仪器地质导向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高分辨率震害影像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