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第一章 综述部分 | 第9-20页 |
| 1 白三叶概述 | 第9-10页 |
| ·植物形态学特征 | 第9页 |
| ·植物生理学特征 | 第9-10页 |
| ·植物生态学特征 | 第10页 |
| 2 白三叶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 ·白三叶种子萌发特征的研究 | 第10-11页 |
| ·白三叶抗逆性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白三叶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白三叶蛋白质含量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白三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特性的研究 | 第13-14页 |
| ·白三叶在林草间作中的研究与应用 | 第14页 |
| ·白三叶作为饲用植物和优质绿肥的研究与应用 | 第14-15页 |
| ·白三叶作为绿色地被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 第15页 |
| ·白三叶的蜜源和药用特性研究与应用 | 第15页 |
| 3 生理指标与植物耐寒性关系 | 第15-17页 |
| ·REC与植物耐寒性关系 | 第15-16页 |
| ·SOD和POD与植物耐寒性关系 | 第16页 |
| ·Pro与植物耐寒性关系 | 第16-17页 |
| ·MDA与植物耐寒性关系 | 第17页 |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 5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10个白三叶品种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 第20-2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1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 ·不同温度处理对10个白三叶品种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第21-23页 |
| ·不同温度处理对10个白三叶品种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23-25页 |
| ·不同温度处理对10个白三叶品种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25-26页 |
| ·不同温度处理对10个白三叶品种根尖长的影响 | 第26-27页 |
| 3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10个白三叶品种耐寒性评价 | 第28-4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9-31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 ·冷胁迫对10个白三叶品种叶片相对电导率(REC)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冷胁迫对10个白三叶品种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冷胁迫对10个白三叶品种叶片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 ·冷胁迫对10个白三叶品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冷胁迫对10个品种白三叶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 ·10个白三叶品种的田间自然越冬率比较 | 第37-38页 |
| ·10个白三叶品种耐寒性综合评价 | 第38-39页 |
| 3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白三叶品种叶表面超微结构与其耐寒性关系 | 第40-5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 ·指标测定方法 | 第41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 ·气孔 | 第41-44页 |
| ·上表皮 | 第44-46页 |
| ·下表皮 | 第46-50页 |
| 3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51-55页 |
| 1 白三叶品种种子萌发特性 | 第51-52页 |
| 2 耐寒性与生理指标的关系 | 第52-53页 |
| 3 耐寒性与保护酶活性的关系 | 第53页 |
| 4 耐寒性与自然越冬率的关系 | 第53页 |
| 5 叶表面结构与耐寒性的关系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 Abstract | 第63-65页 |
| 附录1 | 第65-66页 |
| 附录2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