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店油田姚59井区长6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国内外现状 | 第7-9页 |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技术 | 第7-8页 |
·剩余油富集部位的研究 | 第8-9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9-12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 | 第12-22页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2-19页 |
·概况 | 第12-13页 |
·地层特征 | 第13-17页 |
·沉积演化特征 | 第17-19页 |
·油藏基本特征及开发简况 | 第19-22页 |
·油藏概况 | 第19-20页 |
·开发简况 | 第20-21页 |
·开发中存在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地层构造及沉积相特征 | 第22-39页 |
·长 6 油层组小层对比与划分 | 第22-28页 |
·构造特征研究 | 第28-30页 |
·长 61 小层顶面构造特征 | 第28-29页 |
·长 62 小层顶面构造特征 | 第29页 |
·长 63 小层顶面构造特征 | 第29-30页 |
·长 64 小层顶面构造特征 | 第30页 |
·油层组圈闭特征 | 第30页 |
·沉积微相及相模式 | 第30-39页 |
·区域沉积背景及沉积体系 | 第30-32页 |
·沉积相类型的确定及微相划分 | 第32-39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 | 第39-58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39-41页 |
·孔喉类型及特征 | 第41-43页 |
·孔隙类型 | 第41-42页 |
·孔隙组合类型 | 第42页 |
·孔隙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物性特征 | 第43-46页 |
·物性分布的一般特征 | 第43-45页 |
·影响本区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 第45-46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46-52页 |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 第46-48页 |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 第48-50页 |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 第50-52页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52-58页 |
第五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58-92页 |
·原始含油饱和度分布 | 第58-59页 |
·储量动用特征 | 第59-63页 |
·目前水淹状况分析 | 第63-74页 |
·油井见水特征 | 第63-64页 |
·油藏平面及纵向水淹状况 | 第64-74页 |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74-76页 |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及挖潜方向 | 第76-92页 |
第六章 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 | 第92-105页 |
·井网调整 | 第92-98页 |
·井网调整原则 | 第92页 |
·井网调整方式及技术界限 | 第92-98页 |
·注采压力调整 | 第98-102页 |
·合理压力保持水平 | 第98-99页 |
·采油井井底流压的确定 | 第99-101页 |
·注水井井口最大注水压力确定 | 第101-102页 |
·单井产能及注水量确定 | 第102-105页 |
·单井产能 | 第102-103页 |
·合理注采比确定 | 第103页 |
·注水量的确定 | 第103-105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 | 第105-108页 |
·油藏地质 | 第105-106页 |
·油藏开发与剩余油评价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