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油藏缝洞连通关系及堵水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20页 |
·井间连通性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示踪监测分析 | 第11-14页 |
·堵水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适合高温高盐油藏堵剂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取得主要成果 | 第21-23页 |
第2章 缝洞型油藏连通关系研究 | 第23-45页 |
·物理模型建立及目的 | 第23-25页 |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特性 | 第23页 |
·物理模型建立 | 第23-25页 |
·目的意义 | 第25页 |
·室内物模实验 | 第25-40页 |
·实验准备 | 第25-27页 |
·测定方法 | 第27-29页 |
·缝-缝组合采出分析 | 第29-33页 |
·缝-洞组合采出分析 | 第33-36页 |
·缝洞混合型采出分析 | 第36-38页 |
·底水锥进影响分析 | 第38-40页 |
·现场资料研究 | 第40-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堵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 第45-75页 |
·缝洞型油藏堵水分析 | 第45-47页 |
·堵水影响因素 | 第45页 |
·适合缝洞型油藏堵剂 | 第45-47页 |
·凝胶成胶性能评价方法 | 第47-49页 |
·成胶时间确定 | 第47-49页 |
·成胶强度的评价 | 第49页 |
·聚合反应机理 | 第49-55页 |
·自由基聚合反应 | 第49-51页 |
·引发体系的研究 | 第51-52页 |
·交联剂交联机理 | 第52-55页 |
·实验准备 | 第55-56页 |
·实验仪器及实验药品 | 第55页 |
·化学药剂的配置 | 第55-56页 |
·堵水前置液选择 | 第56-57页 |
·主体堵剂组成研究 | 第57-67页 |
·单体的筛选 | 第57-61页 |
·引发剂类型及其浓度确定 | 第61-63页 |
·交联剂类型及其浓度确定 | 第63-65页 |
·添加剂浓度的确定 | 第65页 |
·模拟水对凝胶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主要组成部分综合分析 | 第66-67页 |
·岩心流动实验 | 第67-74页 |
·实验准备 | 第67-68页 |
·堵剂性能评价测试参数 | 第68-69页 |
·单岩心流动实验 | 第69-72页 |
·双并联岩心流动实验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4章 缝洞型油藏堵剂注入及布置方式 | 第75-86页 |
·缝洞型油藏出水分析 | 第75-77页 |
·缝洞油藏中堵剂的布置 | 第77-83页 |
·堵水工艺研究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6页 |
·建议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