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47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双电层模型及扩散电流理论 | 第15-20页 |
·双电层模型 | 第16-17页 |
·充电电流产生机理 | 第17-19页 |
·扩散电流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电位阶跃伏安理论 | 第20-24页 |
·计时电流法 | 第20-21页 |
·常规脉冲伏安法 | 第21-22页 |
·差分脉冲伏安法 | 第22-23页 |
·阶梯伏安法 | 第23-24页 |
第四节 迭代目标转换因子分析 | 第24-26页 |
·目标因子分析 | 第24-25页 |
·迭代目标转换因子分析 | 第25-26页 |
第五节 三维数据解析方法 | 第26-33页 |
·广义秩消法 | 第26-28页 |
·直接三线性分解法 | 第28页 |
·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 | 第28-30页 |
·平行因子分析法 | 第30-32页 |
·交替三线性分解法 | 第32-33页 |
第六节 本论文的选题 | 第33-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7页 |
第二章 电化学工作站开发与程序设计 | 第47-59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47页 |
第二节 电化学分析系统原理与连接 | 第47-51页 |
·电化学分析系统原理 | 第47-49页 |
·电化学工作站连接 | 第49-51页 |
第三节 仪器控制程序设计 | 第51-53页 |
·计算机与AD/DA数据采集卡的连接 | 第51-52页 |
·参数设置 | 第52-53页 |
·信号发送与接收 | 第53页 |
第四节 操作界面软件开发 | 第53-57页 |
·GUI界面 | 第53-54页 |
·界面软件 | 第54-57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第三章 迭代目标转换因子分析实现阶跃电位伏安法中法拉第电流与充电电流的分离 | 第59-80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60-62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0页 |
·电流信号采集 | 第60-61页 |
·衰减电流矩阵构造 | 第61-62页 |
第三节 原理和方法 | 第62-65页 |
·基本思想 | 第62页 |
·初始目标矩阵构造 | 第62-63页 |
·ITTFA原理 | 第63-65页 |
·方法步骤 | 第65页 |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 第65-75页 |
·主成分数判断 | 第65-66页 |
·法拉第电流与充电电流的分离 | 第66-67页 |
·定量分析 | 第67-71页 |
·方法验证 | 第71-75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第四章 基于三线性分解算法的阶跃电位伏安法灵敏度增强研究 | 第80-105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80-82页 |
第二节 原理和方法 | 第82-85页 |
·三线性模型 | 第82-83页 |
·ATLD算法 | 第83-84页 |
·方法原理 | 第84-85页 |
第三节 实验部分 | 第85-8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85页 |
·电流信号采集 | 第85-86页 |
·数据模拟 | 第86-87页 |
·衰减电流矩阵构造 | 第87-88页 |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 第88-99页 |
·数据模拟 | 第88-90页 |
·实验验证 | 第90-92页 |
·方法应用 | 第92-99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第五章 三线性分解算法实现脉冲伏安法中净法拉第电流信号及定量信息提取 | 第105-128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原理和方法 | 第106-107页 |
·三线性模型 | 第106-107页 |
·ATLD算法 | 第107页 |
·方法原理 | 第107页 |
第三节 实验部分 | 第107-11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07页 |
·实验参数设置及测量 | 第107-108页 |
·衰减电流矩阵构造 | 第108-110页 |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23页 |
·DPV三维数据阵列解析 | 第110-119页 |
·SV三维数据阵列解析 | 第119-123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