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插图清单 | 第12-13页 |
表格清单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 第16页 |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20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20-22页 |
2 “三化”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相关概念的阐述 | 第22-25页 |
·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 | 第22页 |
·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 | 第22-23页 |
·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 | 第23-24页 |
·城乡一体化 | 第24-25页 |
·“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二元结构理论 | 第25页 |
·系统科学理论 | 第25页 |
·协同理论 | 第25-27页 |
3 国内外“三化”协调发展的经验分析 | 第27-30页 |
·日本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28页 |
·巴西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29页 |
·中国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 第29-30页 |
4 “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 | 第30-39页 |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分析 | 第30-32页 |
·从时间角度分析 | 第30-31页 |
·从空间角度分析 | 第31-32页 |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分析 | 第32-34页 |
·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分析 | 第34-36页 |
·“三化”协调发展系统分析 | 第36-39页 |
·从时间角度分析 | 第36-37页 |
·从空间角度分析 | 第37-39页 |
5 安徽省“三化”协调发展现状 | 第39-44页 |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 第39-41页 |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 第39页 |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39-40页 |
·安徽省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比较 | 第40-41页 |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现状研究 | 第41-42页 |
·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 第41-42页 |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 | 第42页 |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现状 | 第42-44页 |
6 安徽省“三化”协调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 第44-53页 |
·构建“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 | 第44-46页 |
·安徽省“三化”协调发展指标构建 | 第44-46页 |
·评价模型 | 第46页 |
·对安徽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46-50页 |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经验 | 第50-51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1-53页 |
7 推进安徽省“三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3-56页 |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 第53页 |
·正确认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实质进步 | 第53-54页 |
·重点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 第54-55页 |
·基于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 第55-56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6页 |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