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网上银行顾客感知价值构成要素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三)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三、 研究重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5页 |
一、 网上银行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顾客价值感知 | 第16-23页 |
(一) 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及内涵 | 第16-17页 |
(二) 顾客感知价值构成要素 | 第17-20页 |
(三) 网络环境下的顾客感知价值 | 第20-23页 |
三、 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网上银行概况 | 第25-33页 |
一、 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情况 | 第25-29页 |
(一) 我国网上银行的兴起 | 第25页 |
(二) 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三) 我国各大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的比较 | 第27-29页 |
二、 个人网银用户性质及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一) 个人网银用户特点 | 第29页 |
(二) 个人网银用户使用行为 | 第29-30页 |
三、 我国个人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一) 安全问题 | 第30-31页 |
(二) 法律问题 | 第31-32页 |
(三) 信用体系 | 第32页 |
(四) 业务创新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个人网银顾客感知价值构成要素及模型构建 | 第33-41页 |
一、 个人网上银行顾客感知价值构成要素 | 第33-37页 |
(一) 感知利得 | 第33-36页 |
(二) 感知利失 | 第36-37页 |
(三) 人口统计特征 | 第37页 |
二、 个人网上银行顾客感知价值的模型构建 | 第37-39页 |
三、 模型变量的可测化设计 | 第39-41页 |
第五章 个人网上银行顾客感知价值的实证研究 | 第41-63页 |
一、 问卷设计 | 第41页 |
二、 样本选取 | 第41-42页 |
三、 预调查数据分析 | 第42-44页 |
(一) 信度分析 | 第42-43页 |
(二) 效度分析 | 第43-44页 |
四、 正式调查数据分析 | 第44-52页 |
(一) 数据描述性统计 | 第45-46页 |
(二) 信度及效度分析 | 第46-47页 |
(三) 因子分析 | 第47-52页 |
五、 方差分析 | 第52-53页 |
六、 灰关联分析 | 第53-59页 |
(一) 灰关联理论与运用 | 第53-55页 |
(二) 要素灰关联分析 | 第55-59页 |
七、 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一) 指标修正 | 第59页 |
(二) 方差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三) 灰关联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第六章 我国个人网上银服务改进的建议 | 第63-67页 |
一、 细分用户群体 | 第63-64页 |
(一) 合理划分市场范围 | 第63页 |
(二) 分析用户群体需求 | 第63-64页 |
二、 提升顾客感知利得 | 第64-66页 |
(一) 提升客户体验 | 第64页 |
(二) 强化服务意识 | 第64-65页 |
(三) 注重品牌建设 | 第65页 |
(四) 深化业务创新 | 第65-66页 |
三、 降低顾客感知利失 | 第66-67页 |
(一) 降低时间精力成本 | 第66页 |
(二) 提升并宣传网银安全性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一、 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 | 第67-68页 |
二、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一 各大银行个人网银功能 | 第73-74页 |
附录二 各大网银安全性 | 第74-76页 |
附录三 各大网银费用 | 第76-78页 |
附录四 预调查问卷 | 第78-81页 |
附录五 正式调查问卷 | 第81-84页 |
附录六 方差分析 | 第84-87页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