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沿层相干方法的三维地震数据断层检测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8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三维地震数据断层检测原理 | 第8-10页 |
·地震数据的采集 | 第8-9页 |
·三维地震数据的处理 | 第9页 |
·三维地震数据的解释 | 第9页 |
·国内外主要地震数据解释软件 | 第9-10页 |
·断层识别综述 | 第10-15页 |
·断层的分类 | 第10-11页 |
·断层在三维地震图像上的表现形式 | 第11-13页 |
·断层检测的主要方法 | 第13-15页 |
·三维相干综述 | 第15-16页 |
·三维相干原理 | 第15-16页 |
·近年来三维相干研究成果 | 第16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本文的结构 | 第16-18页 |
2 三维地震图形交互显示程序 | 第18-29页 |
·三维交互程序流程 | 第18-19页 |
·三维地震数据的处理 | 第19-23页 |
·数据的预处理 | 第19-20页 |
·灰度图像的直方图均衡化 | 第20-22页 |
·将灰度数据赋伪色彩实验 | 第22-23页 |
·三维地震数据的显示 | 第23-26页 |
·顶点变换 | 第23-24页 |
·模型视图变换 | 第24页 |
·纹理贴图 | 第24-25页 |
·投影变换 | 第25页 |
·视口变换 | 第25-26页 |
·程序中交互显示的实现 | 第26-29页 |
·虚拟轨迹球技术 | 第26-27页 |
·虚拟轨迹球的实现 | 第27-29页 |
3 C1相干算法理论及实验 | 第29-47页 |
·相干的数学原理 | 第29-31页 |
·信号相似定义 | 第29-30页 |
·相关函数定义 | 第30页 |
·离散信号的相关系数 | 第30-31页 |
·C1相干算法 | 第31-33页 |
·C2相干算法 | 第33-34页 |
·三维相干算法的参数选取 | 第34-36页 |
·地震道组合模式的选取 | 第34-35页 |
·相干时窗选择 | 第35-36页 |
·相干时延的确定 | 第36页 |
·C1相干算法实验 | 第36-46页 |
·相干道选择实验 | 第36-38页 |
·相干时窗选择实验 | 第38-41页 |
·相干时延选择实验 | 第41-42页 |
·C1相干切片与原始地震数据剖面图对比分析实验 | 第42-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4 C3相干算法理论及实验 | 第47-60页 |
·C3相干算法 | 第47-49页 |
·C2与C3相干算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48-49页 |
·C3相干算法实验 | 第49-59页 |
·倾角扫描范围对比实验 | 第49-51页 |
·C3与C1相干切片对比 | 第51-53页 |
·普通C3相干算法的问题 | 第53-57页 |
·人工地震数据体上的实验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5 沿层位面相干 | 第60-79页 |
·地震数据体层位面提取 | 第60-68页 |
·同向轴的定义以及表现形式 | 第60-61页 |
·层位面追踪原理 | 第61-62页 |
·层位面追踪的参数选取 | 第62页 |
·层位面追踪算法介绍 | 第62-67页 |
·改进的层位面追踪算法 | 第67-68页 |
·沿层位面相干实验 | 第68-78页 |
·层位面自动追踪实验 | 第68-72页 |
·沿层相干与普通相干切片对比 | 第72-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