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本题目的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本题目的实践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目标、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的现状评述 | 第13-16页 |
·国外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可能的创新与待深入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8页 |
·待深入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低碳发展的相关经济理论分析 | 第19-27页 |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实现目标的相关界定 | 第19-21页 |
·低碳经济概念的相关界定 | 第19-20页 |
·经济低碳化的概念 | 第20-21页 |
·实现经济低碳化发展所遵循的一般原则 | 第21-22页 |
·能源效率优化原则 | 第21页 |
·低碳技术的效益导向原则 | 第21页 |
·公众参与原则 | 第21-22页 |
·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可持续经济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第23-25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低碳化发展的优势及现状分析 | 第27-34页 |
·吉林省县域经济低碳化发展的优势 | 第27-29页 |
·低碳技术的政策支持优势 | 第27-28页 |
·县域森林“碳汇”资源优势 | 第28-29页 |
·吉林省县域经济低碳化发展现状 | 第29-34页 |
·县域的能源消费强度的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县域能源消费结构的内在现状分析 | 第31页 |
·碳排放量状况分析 | 第31-34页 |
第4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成因及制约因素 | 第34-40页 |
·县域经济实现低碳化发展的成因 | 第34-35页 |
·突破县域空间禀赋束缚的外在要求 | 第34页 |
·县域产业转型的内在要求 | 第34-35页 |
·县域经济实现低碳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35-40页 |
·偏重高碳的县域产业结构 | 第35-36页 |
·煤炭消耗结构偏向热电能的碳产生供应 | 第36-38页 |
·县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偏向高碳产业 | 第38-39页 |
·低碳技术的使用效率限制 | 第39-40页 |
第5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0-51页 |
·以发展高效农业入手,实现农业低碳化发展 | 第40-43页 |
·以打造优质食品为目标,实现县域低碳农业生产要求 | 第40-41页 |
·依托农业低碳技术,实现特色农业的低碳化 | 第41-43页 |
·利用休闲农业带动低碳旅游的发展 | 第43页 |
·以乡镇企业入手实现县域工业生产的低碳化 | 第43-47页 |
·工业经济活动中实践清洁生产 | 第44-45页 |
·利用低碳技术实现能源消费效率的提升 | 第45页 |
·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 | 第45-46页 |
·推进能源使用节能和污染减排,实现结构转换的优化配置 | 第46-47页 |
·充分利用森林吸碳功能,实现碳汇的利用 | 第47-49页 |
·利用森林资源实现碳汇的增值化发展 | 第47-48页 |
·建立低碳的补贴政策机制 | 第48页 |
·增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稳固碳汇资源 | 第48-49页 |
·低碳化发展的政策支持 | 第49-51页 |
·县域财政和金融上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 第49-50页 |
·对碳税要进行选择性征收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