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选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 ·大运河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 第10页 |
| ·大运河沿线旅游景区开发定位忽略了社区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 ·大运河沧州段遗产旅游地节点开发问题突出 | 第11-12页 |
| ·研究立意 | 第12页 |
| ·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 ·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基础概念和理论 | 第15-18页 |
| ·遗产旅游 | 第15-16页 |
| ·社区 | 第16页 |
| ·社区服务 | 第16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8页 |
| 3 大运河遗产流经地开发利用现状 | 第18-21页 |
| ·大运河遗产资源价值体现 | 第18-20页 |
| ·历史价值 | 第18页 |
| ·文化价值 | 第18-19页 |
| ·经济价值 | 第19页 |
| ·交通价值 | 第19页 |
| ·生态价值 | 第19页 |
| ·休闲价值 | 第19-20页 |
| ·大运河开发利用中的典型问题 | 第20-21页 |
| ·运河沿线遗产保存现状堪忧 | 第20页 |
| ·大运河沿线盲目开发现象频发 | 第20页 |
| ·大运河沿线开发关系协调机制亟待健全 | 第20-21页 |
| 4 大运河遗产旅游地社区化服务开发价值取向 | 第21-26页 |
| ·社区化服务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 第21-22页 |
| ·社区化服务模式的内涵 | 第21页 |
| ·社区化服务模式的特征 | 第21-22页 |
| ·大运河遗产地社区化服务模式体系 | 第22-24页 |
| ·社区化服务模式主体 | 第22页 |
| ·按照社区主体划分的社区化服务模式 | 第22-24页 |
| ·大运河遗产地社区化服务模式的价值取向 | 第24-26页 |
| ·社区化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旅游发展决策 | 第24-25页 |
| ·社区化服务模式可以更好的保障当地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 | 第25页 |
| ·社区化服务模式可以更好地保护当地文化资源与环境 | 第25页 |
| ·社区化服务模式可以全面地整合旅游地自然文化资源 | 第25-26页 |
| 5 沧州大运河捷地御碑苑景区社区化服务模式 | 第26-35页 |
| ·沧州大运河捷地御碑苑景区基本概况 | 第26-28页 |
| ·沧州大运河社区辐射范围 | 第26-27页 |
| ·沧州捷地御碑苑景区概况 | 第27-28页 |
| ·沧州大运河捷地御碑苑景区遗产资源价值和开发现状 | 第28-30页 |
| ·沧州大运河捷地御碑苑景区遗产资源价值 | 第28页 |
| ·沧州捷地御碑苑景区开发现状 | 第28-30页 |
| ·沧州捷地御碑苑景区社区化服务开发模式 | 第30-33页 |
| ·沧州捷地御碑苑景区开发的社区化服务模式分析 | 第30-32页 |
| ·沧州捷地御碑苑景区开发的社区化服务模式评价 | 第32-33页 |
| ·沧州捷地御碑苑景区社区化服务模式选择 | 第33-35页 |
| 6 沧州大运河捷地御碑苑景区社区化服务模式的实施路径 | 第35-38页 |
| ·加大捷地御碑苑景区开发的社区参与 | 第35页 |
| ·保障捷地御碑苑景区所在社区居民的多重利益 | 第35页 |
| ·划定沧州捷地御碑苑景区的开发利用范围 | 第35-36页 |
| ·规划沧州捷地御碑苑景区的社区服务设施 | 第36页 |
| ·创新沧州捷地御碑苑景区社区服务管理体制 | 第36页 |
| ·加强沧州捷地御碑苑社区生态环境的维护 | 第36-37页 |
| ·建立沧州捷地御碑苑社区服务网络 | 第37-38页 |
| 7 结论 | 第38-39页 |
| 8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后记 | 第42-4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