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海岸带沉积物碎屑矿物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页 |
·论文的创新点、学术或应用价值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辽东湾概况 | 第15-22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自然概况 | 第15-16页 |
·海岸地貌类型及地质特征 | 第16-17页 |
·渤海周边主要河流概况 | 第17-20页 |
·渤海潮汐和潮流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样品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样品来源 | 第22页 |
·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四章 表层沉积物极细砂粒级特征 | 第24-26页 |
·极细砂与重矿物 | 第24页 |
·极细砂与沉积动力 | 第24-26页 |
第五章 碎屑矿物特征 | 第26-48页 |
·陆源矿物特征 | 第26-27页 |
·自生矿物特征 | 第27页 |
·碎屑矿物分布特征 | 第27-31页 |
·石英 | 第27-28页 |
·长石 | 第28页 |
·闪石类矿物 | 第28-29页 |
·帘石类矿物 | 第29-30页 |
·云母类 | 第30页 |
·榍石 | 第30页 |
·石榴子石 | 第30页 |
·辉石类 | 第30页 |
·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 第30页 |
·重组分中的风化碎屑 | 第30-31页 |
·自生黄铁矿 | 第31页 |
·极稳定矿物组合(ZTR) | 第31页 |
·辽东湾沿岸河流矿物组成特征 | 第31-33页 |
·辽河 | 第31页 |
·大凌河 | 第31页 |
·小凌河 | 第31-33页 |
·六股河 | 第33页 |
·大辽河 | 第33页 |
·浮渡河 | 第33页 |
·熊岳河 | 第33页 |
·复州河 | 第33页 |
·钻孔柱状样矿物组成特征 | 第33-48页 |
·54 号钻孔 | 第34-35页 |
·63 号钻孔 | 第35-36页 |
·76 号钻孔 | 第36-37页 |
·83 号钻孔 | 第37-38页 |
·87 号钻孔 | 第38-39页 |
·89 号钻孔 | 第39-40页 |
·91 号钻孔 | 第40-41页 |
·106 号钻孔 | 第41-42页 |
·109 号钻孔 | 第42-43页 |
·J10 号钻孔 | 第43-44页 |
·J3 号钻孔 | 第44-45页 |
·B1 号钻孔 | 第45页 |
·B2 号钻孔 | 第45-46页 |
·B7 号钻孔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矿物组合分区与物质来源 | 第48-63页 |
·碎屑矿物指数特征 | 第48-52页 |
·河流与其入海口附近的矿物组成对应关系 | 第52-56页 |
·碎屑矿物组合分区 | 第56-60页 |
·重矿物 Q 型聚类分析及矿物组合分区 | 第56-57页 |
·各矿物组合区矿物特征 | 第57-60页 |
·物源分析 | 第60-63页 |
·各矿物区地貌特征 | 第60-61页 |
·各矿物区物质来源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 | 第63-68页 |
·重矿物与沉积环境类型 | 第63-64页 |
·粒度与沉积环境 | 第64-65页 |
·特征矿物与沉积环境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表 1 | 第79-80页 |
附表 2 | 第80-81页 |
附表 3 | 第81-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