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王家湾油田长21-2、长21-3油层段基于油藏品质类型的剩余油及注水开发调整对策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6页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0-13页
     ·剩余油分类研究现状第10-11页
     ·剩余油法研究方法现状第11-13页
     ·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第13页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3-14页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4-16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6-34页
   ·研究区地理位置状况与构造背景第16-17页
     ·研究区地理位置状况第16-17页
     ·研究区构造特征第17页
   ·研究区地层特征第17-24页
   ·研究区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第24-29页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29-32页
     ·砂岩类型与骨架矿物成分特征第29-30页
     ·砂岩的骨架颗粒成分及其特征第30-31页
     ·砂岩的填隙物成分及其特征第31-32页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32-34页
     ·储集空间类型第32页
     ·孔隙结构特征第32-34页
第三章 研究区油藏品质类型划分第34-50页
   ·特征参数选取第34-43页
     ·油藏四性特征及其关系第34-40页
     ·油层有效厚度第40-41页
     ·油层储集系数及流动系数第41-43页
   ·平面油藏品质划分第43-46页
     ·长_2~(1-2)油藏品质类型划分第43-44页
     ·长_2~(1-3)油藏品质类型划分第44-46页
   ·平面油藏品质类型分布规律第46-47页
   ·剖面油藏品质类型分布规律第47-50页
第四章 剩余油产状与控制因素第50-63页
   ·未动剩余油层第50-54页
     ·井网控制不住第51-52页
     ·层间干扰第52-53页
     ·工艺污染损害严重第53-54页
     ·开发对策不完善第54页
   ·平面残留剩余油层第54-57页
     ·平面渗透率差异第54-55页
     ·砂体边部水动力不足第55-56页
     ·油层微构造高位水动力滞留第56页
     ·注采系统不完善第56-57页
     ·平面注入水供给失调第57页
   ·厚油层层内剩余油第57-63页
     ·渗透率韵律第58-60页
     ·层内夹层第60-62页
     ·层理构造第62页
     ·黏度差与密度差第62-63页
第五章 油藏品质类型与剩余油产状对应关系第63-70页
   ·不同类型油藏平面上剩余油产状及控制因素第64-67页
     ·A类油藏剩余油产状及控制因素第64-65页
     ·B类油藏剩余油产状及控制因素第65页
     ·C类油藏剩余油产状及控制因素第65页
     ·D类油藏剩余油产状及控制因素第65-66页
     ·不同油藏类型混合注采区剩余油产状及控制因素第66-67页
   ·垂向上不同类型油藏剩余油产状及控制因素第67-70页
     ·同一油藏内部剩余油产状及控制因素第67-68页
     ·不同类型油藏侧向联合注采剩余油产状及控制因素第68-70页
第六章 注水开发对策调整对策及取得效果第70-76页
   ·平面上不同油藏品质类型中剩余油挖潜措施及注水开发调整对策第70-73页
     ·A类油藏调整对策第70-71页
     ·B类油藏调整对策第71页
     ·C类油藏调整对策第71-72页
     ·D类油藏调整对策第72页
     ·混合注采区调整对策第72-73页
   ·垂向上不同油藏品质类型中剩余油挖潜措施及注水开发调整对策第73-76页
     ·A类油藏调整对策第73页
     ·B类油藏调整对策第73-74页
     ·C类、D类油藏调整对策第74页
     ·多层合采区调整对策第74-76页
结论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掺杂硼酸钇二维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下转换发光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苏里格气田南区盒8-山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渗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