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 周谷城反欧洲中心论史学思想 | 第11页 |
(二) 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成果 | 第11-13页 |
(三) 学术界对周谷城反欧洲中心论史学思想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周谷城反欧洲中心论提出的背景 | 第16-24页 |
一、西方反欧洲中心论的产生和影响 | 第16-20页 |
(一) 欧洲中心论的历史 | 第16-17页 |
(二) 反欧洲中心论的产生 | 第17-18页 |
(三) 反欧洲中心论的内容——以弗兰克为例 | 第18-20页 |
(四) 反欧洲中心论的影响 | 第20页 |
二、欧洲中心论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 第20-24页 |
(一) 二三十年代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 | 第20页 |
(二) 苏联欧洲中心论对中国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三) 欧洲中心论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 第21-22页 |
(四) 五六十年代反欧洲中心论的产生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周谷城反欧洲中心论的提出 | 第24-43页 |
一、周谷城反欧洲中心论提出的历史渊源 | 第24-29页 |
(一) 多年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 | 第24-28页 |
(二) 历史哲学思想的奠定 | 第28-29页 |
(三) “历史完形论”思想的影响 | 第29页 |
二、周谷城反欧洲中心论的提出及内容、特点 | 第29-34页 |
(一) 反欧洲中心论的提出 | 第29-30页 |
(二) 反欧洲中心的基本内容 | 第30-33页 |
(三) 反欧洲中心论的特点 | 第33-34页 |
三、周谷城反欧洲中心论的主要表现 | 第34-40页 |
(一) 反欧洲中心论下的通史结构 | 第34-37页 |
(二) 反欧洲中心论下的通史内容 | 第37-40页 |
四、《世界通史》与反欧洲中心论史学思想 | 第40-43页 |
(一) 《世界通史》—周谷城反欧洲中心论史学思想的主要表现 | 第40-42页 |
(二) 周谷城是反欧洲中心论的坚守者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周谷城与其他学者反欧洲中心论之比较 | 第43-51页 |
一、史学界对反欧洲中心论的认识 | 第43-47页 |
(一) 其他学者对欧洲中心论的认识与反思 | 第43-46页 |
(二) 周谷城反欧洲中心论与吴、马对欧洲中心论的整体分析 | 第46-47页 |
二、周谷城与吴于廑反欧洲中心论之比较 | 第47-48页 |
(一) 周谷城与吴于廑对欧洲中心论认识的相同之处 | 第47-48页 |
(二) 周谷城与吴于廑反欧洲中心论的侧重点 | 第48页 |
三、周谷城与马克垚反欧洲中心论之比较 | 第48-50页 |
(一) 周谷城与马克垚对欧洲中心论认识的相同之处 | 第48-49页 |
(二) 周谷城与马克垚反欧洲中心论的侧重点 | 第49-50页 |
四、周谷城反欧洲中心论的优越性 | 第50-51页 |
(一) 周谷城反欧洲中心论的侧重点 | 第50页 |
(二) 周谷城反欧洲中心论的史学思想的优势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周谷城反欧洲中心论的意义与影响 | 第51-55页 |
一、周谷城反欧洲中心论的意义 | 第51-53页 |
(一) 反欧洲中心论对史学的意义 | 第51页 |
(二) 反欧洲中心论的现实意义 | 第51-53页 |
二、周谷城反欧洲中心论的影响 | 第53-55页 |
(一) 反欧洲中心论的进步影响 | 第53-54页 |
(二) 反欧洲中心论的不足之处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